高江勇 周统建
摘 要:现在,大学课程教育好像什么都不缺,但唯一缺了一份“真”,少了一份“实”。课程方针迟迟未能完成,当然与观念落后、课程开发才干偏弱有关,可是,实践中课程变革屡次停滞的更大的原因在于课程实践中人的缺失。归根到底,大学课程变革终究应该是“人”的变革,不只是理念的更新,更是每一位大学人有必要走出舒适区,完成从旧我向新我的改动。
关键词:大学课程建造;教育变革;精力重塑
大学课程是本科专业人才培育的根底,中外优异大学在其展开的征途中无不留下一起的寻求杰出的课程哲学足迹[1]。诚如有学者说到的:大学的产品实质上乃是大学的专业和大学课程[2]。可是,详尽考察当下的国内大学课程,咱们却不得不常常面对大学课程建造落后的为难。比方,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却屡次流浪为“水课”[3],而学生也情愿享用“酱油课”[4]。这种常态也不断地影响咱们的神经:为何注重大学课程建造的呼声不断高涨,而实践的大学课程其质量仍难以令人满足?为何大学课程变革的理念引入不少,课程大厦的规划图纸也非常时尚养眼,但终究收成的却是一座又一座课程建造的烂尾楼。直面这些问题,促进人们反思,大学课程建造中存在的问题终究是什么?在变革的语境下,大学课程终究需求改什么?对此进行更深化的评论不只必要并且急迫。
一、大学课程变革存在的问题
1.大学课程系统变革迷向
从专业育人全体方针考察,大学专业人才的培育离不开一套彼此联接、彼此支撑,层层递进的课程系统。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不少大学从各自的人才培育定位和培育方针下手,环绕专业设置,对本校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完善。比方,安排各方专家进行证明、调研,对课程结构、课程规范、课程计划、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育计划进行深化的修訂和完善。可是,由于尚短少明晰的课程建造理念,特别是对大学课程系统仍然鲜有系统化的变革思路[5],所以课改常常会迷失和淹没在各种文件和会议之中。也正是在课程变革进程中,短少一种哲学上的反思和建构[6],短少了自己的沉积和考虑,跟风和盲目引入就成为必定。所以,往往会呈现课程变革在面上的情势和动态很大,可是课程变革虚有其表,难以触及深层对立,东拼西凑,难见成效。
时至今日,课程变革由于短少明晰的思维和思路,许多详细作业仍停留在外表上,乃至在一些根底性问题上打转转。比方,针对被广为诟病的学生专业视界狭隘、常识短少贯穿、人文实质低下问题,不少高校给出的变革药方是:修订人才培育计划,添加和凑集通识课程门数,以添加其学时比重。又如,为了急于改动大学生遍及存在实践才干短少的现状,不少高校不论专业性质,在人才培育计划中随意减缩理论课,陡增实践实训课程。可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终究怎么联接,实践环节课时终究添加多少为宜,则鲜有详尽的研讨和考虑。到头来,虽然修订完善的课程系统从学分总量上看,好像也没有多大缺点,可是课程全体的结构质量难以令人满足[7]。这种将大学课程系统变革简化为对人才培育计划(课程图纸)进行修订的做法,只是满足于课程数量的加法和减法。经过一番课改大动作后,通识课程份额有了相应的添加,实践课程也有了相应的加强,但人才培育质量难有显着起色。
2.大学专业课程的承载力缩水
不论课程系统的图纸规划多么动听,假如短少依据专业框架下每一门详细课程的支撑,履行人才培育计划、促进人才培育质量进步无疑仍是水中影。考察一些发达国家大学课程建造不难发现,国外愈加着重跨界、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人才培育理念和课程设置,不少大学经过设置专业的安排办理机构来强化课程办理和质量监督[8]。在实践上,更注重课程的多学科穿插,一起注重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条件和保障系统,比方要充沛评价课程教师的学术才干、课程理念、教育经历经历、同行评议等。总的来说,国外大学专业的设置比较灵敏,不少大学会依据学生培育的需求自主设置专业(或称专业方向),但比较较而言,国外大学对专业渠道上的详细课程却是锱铢必较,严把课程质量关,确保每一门课程的开出有着科学而严厉的查核程序[9]。
反观国内,不少大学仍然难改“重规划、轻建造、重数量、轻质量”的积习,热衷于上马新专业,扩展新领域,而对专业课程建造下的功夫还远远不行。应该说,近年来跟着社会各界对大学本科人才培育质量的注重,不少高校也越来越加强课程系统的建造,包含课时的调整、同类课程的整合、不同课程模块的装备等,新版的人才培育计划令人耳目一新且使人充溢等待。可是,假如略微深挖一下,不难发现现在不少高校课程建造中遍及存在账面课程与实践课程名实不符、因人设课等现象[10]。所以,装点门面的“名师进讲堂”退变成寥寥稀疏的几回讲座,美其名曰“自主性的课程教育”演化成了课时和教育内容的随意缩水,魂灵灯塔的崇高光环却难以掩盖大学教师育人精力的窘迫。纵然外包装怎么光彩照人,却仍然隐瞒不了讲堂上师生之间萎靡不振的彼此敷衍。套用小品中的戏弄:“课改最大的悲惨剧是人来了,但心没了”,教师不(用心)教,学生不(刻苦)学,到头来,名目繁多的课程建造和课程变革项目背面,产出的却是一具又一具空心化了的课程教育。
二、大学课程变革进程中人的透析
1.课程变革进程中的“浮”
关于当下大学课程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本科人才培育质量的下降,使得国内不少大学开端对各自课程进行查漏补缺或许补充修订、完善更新。不论是行政机构的课程办理者,仍是课程专家、教师,也加强了课程教育变革的力度。可是,长期以来遭到实用主义和拿来主义思维的影响,引入国外新潮的课程理念和做法成为优选。一时间,通识课程、高峰课程、体会课程、校本课程,以及近来风行一时的微课程、数字化课程等一堆新名词纷来沓至。可是,短少充沛的自我消化和吸收,囫囵吞枣套用这些理念和名词,而其内在的思维精华或许并未真实掌握,课程建造思维仍然落后,课程建造短少内在。
课改为何总是上了色却难以入味?除了课程研讨堆集不行之外,恐怕还与咱们一向小看理论探求有关。特别遭到当下学风、教风浮躁习尚的影响,在课程纲要修订进程中,急学急用遍及,一直短少一种寻根究底的精力,短少谨慎的逻辑考虑,形式主义很多。由于遍及沉不下心来研讨课程,短少一种求是精力,短少本身的参悟,所以许多作业浮于外表,或许只是是考虑处理短期和近前的问题。进言之,关于终究需求什么样的课程,大学课程教育中终究存在哪些真问题,咱们或许真的并不非常清楚。
2.课程变革进程中的“躁”
众所周知,本科人才培育系统的构建和人才培育质量的进步是一个按部就班的慢功。换言之,依据课程的教育教育活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慢活。但咱们却一直跳不出这样的误区,总嫌本科人才培育作业见效慢,老想着能快点出活。所以,在急于求成思维辅导下,不断加大投入,构建各种渠道,搞各种工程项目变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也正是短少了应有的耐性,在课程变革进程中必定会寻求那些外在的显性方针。比方,校园愈加剧视精品课程的数量有多少,课程渠道建造了多少个,全国教育成果奖取得多少个,全国教育名师添加几个,等等。而一线任课教师或许会重视,经过尽力求取能取得多少个教改研讨课题项目,有几个国家级和省级的,宣布的教育变革论文有几篇。在这种量化崇拜的理念唆使下,使得人们更简略满足各种数字化的成果。应该说,这些方针确实能在必定程度上反映出课程教育变革的前进,可是,到达这些方针就必定能代表咱们教育质量全面进步了吗?恰恰相反,对数量方针的过火寻求,或许使咱们更简略遮盖和掩盖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而忽视对一些内在质量方面的寻求。在实践中,不少校园纷繁上马建造各种人文课程或许通识课程渠道。可是在热烈的背面,咱们却不得不无法地承受在大校园园适当份额的学生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不愿读书的实践[11],有常识没文明现象仍然如故[12]。通识教育单薄的原因纵然有千百条,可是,短少培育稠密的读书环境和空气莫非不是其间最重要的一条吗?
3.课程教育办理进程中的“虚”
课程变革是一项耗时费工的系统性“里子”工程,其展开需求每一个大学人能沉下心来,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足迹扎扎实实推动。当时大学课改中值得引起關注的一种现象是:在各种场合,咱们都能知道到课程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性,对当时课程建造中所存在的问题咱们也都一起以为亟待需求变革,可是终究需求改什么、由谁来改,则要么短少相应的下文,要么就是躲躲闪闪。在大都情况下,总习惯于要求改动他人,对所以否需求改动自己则顾左右而言他。所以,当时课程变革存在的最大阻力或许不是他人,而正是来自咱们本身。一是对课程设置不愿真管。现在,大学课程设置和办理更多的是依据从是否有利于“好管”视点动身,而较少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常识系统的掌握。特别是当时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激增,客观上造成了课程办理作业负荷加剧。别的,一些内容过期的老化课程、重复设置的课程本应该筛选、退出,但由于忧虑会触碰到一些教师的利益,而不敢动真格的。二是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办理不敢碰硬。在此,咱们不得不说到在我国近现代有重要影响的西南联大。众所周知,西南联大从前是以培育高质量人才而闻名遐迩,除了谨慎的学术空气、很多的学术大师条件外,关键因素就是其严厉的考试准则。听说西南联大学生的结业率只需52.08%。可以经过严厉查核的,其学习才干和实质肯定不会太低[13]。
反观今日的大学教育,由于“宽进宽出”的学习办理准则,使得进入大校园门的学生失去了对学习探求的动力,简直毫不费力皆能顺畅结业,学生的学业含金量可想而知。到头来,办理者不论,教师不教,学生不学,每一次轰轰烈烈的课程建造后教育质量难见进步现已成为常态。
三、大学课程变革终究应该改什么
一流的大学需求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的本科教育更需求一流的课程。今日咱们所评论的大学课程变革,很大程度上是以实践课程问题的处理为指向的。
1.课程变革进程中的求真
(1)本真。从现在全体课程变革进展来说,简略改的底子都改了,剩余的都是比较难啃的骨头。或许说,现在现已进入到课程教育变革的深水区,是一场牵动魂灵、牵动利益的深水区攻坚战。由于,当外部条件建造到达必要的水准后,课改的首要推动力在于“人”主体性的发挥。咱们不由要诘问,大学人有没有不忘初心,紧记自己的底子价值和任务?大学人的初心莫非不是扎根讲台,精心育人吗?可是,遭到当下浮躁社会习尚的影响,不少大学人好像现已忘记了初心,趁波逐浪,热衷于上项目、拼论文,乃至上了心思光秃秃对官和钱的崇拜,这是大学人抱负的丢掉,乃至是教师职业寻求的后退。试想,精力上缺了钙的教师还能培育出有正义感、有职责担任的社会公民来吗?培育学生不要成为精美的利己主义者,首先得拷问一下每一位大学教育作业者,自己是不是一名精美的利己主义者。所以,这不是对当下每一位大学教育作业者提出的额定要求,这是教师职业光环的应有之义。唯有这样的反思,才有或许过滤思维上的杂质,不断净化大学人的心灵,进步境地,在浮躁的外部环境下能更沉下心来,把心思用在课程教育上,把自己的爱情投入进来。
(2)较真。课程变革理念的立异当然重要,而怎么真实有用地将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在当下则显得更为名贵。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课程教育的中心位置,规范教育秩序,进步教育质量,不少大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办理准则,如领导听课准则、教育督导准则、学生评课准则、教育作业一票否决准则等,旨在引导教师投入到讲堂教育中来。可是,咱们却惊讶地发现,在如此苛刻的课程质量办理准则下,不论是教师给学生的考试打分,仍是学生给教师的评教得分都不低。为何如此优异的查核分数不能等价换置为高质量的课程教育呢,莫非是咱们的幻觉?为何咱们的课程办理准则会失效?这恐怕与咱们短少一个“严”字脱不了联系。就今日学生集体而言,学习情况令人担忧。依据计算,有的大学学生短少动力,厌学,为考试而学习的份额高达77%[14],而我国青年报社会查询中心的查询显现,84.7%的大学生坦言当时大学生逃课现象严峻[15]。适当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校园以怕影响安稳为托言,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学生的查核要求,学生一旦入校,管你学不学,都可以顺畅结业。如此零筛选的“演示”效应敏捷分散,使得不愿学、不愿学集体的份额越来越高,严峻影响了杰出教风和学风的构成。为了实在改变这种局势,现在不少大学现已越来越知道到对学生学业进行严厉查核的重要性。爱之切,责之深。有的校园也因而出台了学生学业警示准则、学业查核筛选准则[16]。
在严厉的筛选准则压力下,学生学与不学的成果将会有很大不同。试想一下,假如学生都情愿多读书、肯读书、广读书,学生的常识量和常识结构必定会有一个进步,学习才干和文明实质天然也会添加和改进。一句话,咱们不缺准则,缺的是准则的履行力。只需勇于碰硬、履行到位,战胜眼前利益,不只能持久地赢得学生的认可,也会终究赢得社会的认可。
(3)仔细。不论多么紧密的准则,都不如心里的认同和对教师工作和教育作业的酷爱[17]。教材内容再好,那也是教材编写人员的著作,只需课程施行者加入了自己独特的了解,呆板的课程才干变活。就像大天然景色再美丽秀美,假如短少了画作者用心的描绘、用心的体恤感悟,就没有办法把它转化成自己的满足著作。相同的道理,大学讲堂招引不招引人,靠的是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慢火细炖,靠的是教师俯下身子的饱经沧桑。教师只需在课程教育实践进程中有了自己的哲学观后,才干真实将课程教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干把课讲透、讲深,才干在讲堂上激活学生的心灵,并在精力上和学生相遇。这样的教师才干真实担负起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人物。
除了着重教师在教育上下真功、用真情外,课程教育质量的进步也必定离不开学生的自动参加。高质量的课程学习不再是单向度的常识活动传输,而是树立在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的有用互动。当学生经过尽力到达了解极限这个临界点时,假如能及时得到教师的辅导,学生就或许一会儿恍然大悟并取得新的知道。这也就很好地诠释了何为“师生一起体”,就是学习方针、方向一起一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只需教师仔细地教、学生仔细地学,才有或许取得安稳的教育成效和学习质量。
2.课程变革进程中的务实
(1)务实。在今日,咱们谈及大学课程的变革,绝不是简略地为了变革而去变革,而是要深入掌握当下大学课程所面对的详细问题,尽力处理课程建造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坚持一种谨慎而务实的情绪。正如有学者所言,咱们对课程建造理念和理论的探寻,并不只仅是为了宣布几篇论文,教育研讨的最大生命力在于可以影响实践,包含影响教育教育变革,为一线的教师和学生,为各类各级校园办理者供给新视界、新思路和新见地。大学课程变革要取得实效,有必要精确掌握当下大学课程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不论是大校园长,仍是一线教育教师,或是教育办理者、图书办理员、实验员,每一个大学人都应该依据道义和良知,系统反思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诘问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把学生的学业、学生的身心展开、学生的日常日子放在心上,是否能对学生各式各样的琐碎事、繁杂事多一份耐性、少一份诉苦。内举动上,是否能从本身做起,多一份严厉之心、多一份探求之心;站在大学讲台上的教师,是否都力求能有自己的教育心得,都有自己的一份新的了解。事实上,当一个教师能有自己的见地,有自己的课程教育“道道”,他也就成为课程教育的建构者和展开者。唯有这样,大学课程变革才干真实接上地气。进而言之,课程变革成功的规范,不是推出了一套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而是这些对教师而言的外来之物,是否转化为教师日常教育日子的一部分,把新理念转化为新活法[18]。
(2)结壮。从底子上说,大学课程变革的方针就是怎么完成在有限的课程容量下,最大程度地开发和拓宽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展开、自我生长,逐步成为一个能自我完成的人。这一切不只依赖于大学课程系统的全体质量,并且更有赖于每一门详细课程的质量。课程系统大厦根基牢不牢,关键在于烧制的每一块砖头硬度够不行。常常有人说,教育变革不缺标语,短少的恰恰是怎么把一件一件的小工作做实。
详细来说,作为课程施行者,一线教育教师需求研磨打造好每一门课程,仔细上好每一堂课,把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都依照精品的规范来做。我国史学咱们陈寅恪在教育“隋唐史”时从前声明:“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
的,我不講;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曩昔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是何种过硬的气势和精力!有一位教育名师在一次学术讲座上也不无慨叹地说过:“上一节好课,或许几节好课是有或许的,可是要把一门一般课程的每一节课都讲得能招引学生并不是一件简略的工作”。所以,能把一门课程讲好是一个硬功夫。在当时学风浮躁布景下,更是对每一位大学人静下来干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一些国外闻名大学比较,咱们的间隔在于:咱们习惯上以为的小事,人家是一件一件地把它做好做实。所以,学习学习国外课程教育的先进经历,不只仅在理念上,更在于对工作精雕细镂的寻求。一句话,假如能把课程教育中的每一件小工作都做好做实了,咱们间隔一流本科课程以及一流本科教育的方针也就不远了。
(3)扎实。说实话,当今的大学课程教育什么都不缺,唯一短少一种感动!现在的大学课程教育很像一部部肥皂剧,打打闹闹很热烈,但短少深度、短少令人回味的当地,更短少心灵的震慑和洗礼。为何咱们的大学讲堂失去了磁性,不再招引人?教育家梅贻琦说过:“校园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举动犹游水也,大鱼前导,小鱼跟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19]。想象一下,假如校园的水池水很浅,教师的思维水库存量也不充盈,学生能在这样的教育空气中畅游起来吗?
在当今这个过火崇尚功率、成绩、产出的稍显浮躁和浅陋的社会空气下,扎实的学风显得更难能可贵。有的教师讲课现已讲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味同嚼蜡、毫无新意,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他人(教材)的言语,令人昏昏欲睡;而有的教师却能一支粉笔,不急不忙中能把他人看起来庸俗的常识讲得津津乐道。有人讲,教师不就是个教书匠吗?把教材讲活讲透彻,不只需具有谨慎的教风和学风,更需求深沉学养的缓慢沉淀。厚学,才干厚积薄发,才干有感而发。能把看似简略的一门课、一堂课讲好,能讲得招引学生,引领学生探肄业识,是需求丰厚的科研履历和人生履历支撑的。所以,要成为一名赢得学生喝彩的大学教师,唯有在自己的学识上不断求索,不断立异,不断扎实[20],才干真实成为学子们肄业道路上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 常思亮.大学课程与大学逾越[J]. 高等教育研讨,2007(11):27-29.
[2] 周光礼.“双一流”建造中的学术打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造[J]. 教育研讨,2016(5):72-76.
[3] 陆国栋. 怎么打造真实的大学课程[J].我国大学教育,2016(2):10-13.
[4] 胡乐乐.“酱油课”与大学精力相悖[N]. 光明日报,2012-04-18(4).
[5] 刘道玉. 论大学本科课程系统的变革[J]. 高教探求,2009(1):5-9.
[6] 周海涛. 大学课程方针与内容查询报告——对三所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的查询剖析[J]. 教育研讨,2004(1)65-71.
[7] 樊华强. 我国大学施行通识教育的窘境与出路[J]. 今世教育与文明,2014(2):105-108.
[8] 乐毅. 亚洲一流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与课程办理特征剖析[J]. 我国高教研讨,2015(2):46-53.
[9] 叶信治,林丽燕. 美国大学课程批阅准则述评[J]. 高等教育研讨,2014(4):94-102.
[10] 胡弼成. 个别展开指向:大学课程系统的实质[J]. 黑龙江高教研讨,2008(6):1-5.
[11] 孟和. 在实践中学习通识教育[EB/OL]. http://www.sjtupmm.com/article-3890.html.
[12] 田学斌.文明的力气[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93-97.
[13] 陆道坤,蒋叶红. 从通识教育到一流本科建造——依据西南联大的研讨[J]. 大学教育科学,2016(5)94-100.
[14] 张展基,陈建平.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学风情况查询与剖析[J]. 我国成人教育,2010(4):85-86.
[15] 畅军亮,吴丹.依据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学习厌倦研讨——以X大学为例[J]. 高教探求,2016(8):62-65.
[16] 陈珂. 南京林业大学一年半劝退49学生[EB/OL].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9/357607.shtm.2016-12-20.
[17] 肖永明. 肖永明正解《大學》:不修内圣 再紧密的准则也是空文[EB/OL].http://guoxue.ifeng.com/a/20151113/46228297_1.shtml.2016-11-18.
[18] 叶澜. 一个人和她的教育变革[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50429/n412103707.shtml.2016-12-05.
[19] 瞿振元. 现代师生联系:学习一起体[N]. 我国青年报, 2016-12-02(8).
[20] 冯维明,张会杰.大学的讲堂何故精彩——一位教授的经历共享[J]. 教师教育研讨,2015(9):29-3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重中之重课题:新常态下高水平特征大学教育教育系统的间性变革,课题编号:2015JSJG005;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讨立项课题:林业高校“绿色基因扶植”人才特征培育形式的研讨与实践,课题编号:2017JSG032]
[职责编辑:夏鲁惠]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