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X何韵诗

来源: 2022-09-13 01:02

  《贾宝玉》的英文名叫作“Awakening”(觉醒)。林奕华发过一条微博,大致意思是他发现很多人追求的是同情,而不是鼓励。在做《在西厢》的时候,朋友跟他说,艺术上三个追求,“真善美”,奕华你追求的是真,但是中国人追求的是善。
  很多人说林奕华做的是明星话剧,无论是找奶茶刘若英也好,找何韵诗、吴彦祖也好,他都不是先有一个剧本,而是先有了明星。先有的奶茶才有的《在西厢》,先有的何韵诗才有的《贾宝玉》。林奕华说他是一个裁缝,人家来了,帮人家想,量体裁衣,打造出一套衣服让她/他穿上后表现出与平时不一样的一面,体现出真实的自己。于是,在《在西厢》的开头,奶茶说“我想我是嫁不出去了”。每次演出刘若英一说这句话,台下的观众都鼓掌。结果演完了这个戏,刘若英就嫁出去了,搞得《在西厢》没法再重排。当然,他也丝毫不回避明星对于票房的号召力。相反,他说,他一直在找寻这样的空间——林奕华X明星。
  有一样东西叫自在
  “我是一个裁缝,人家来了,我替人家量体裁衣。”——林奕华
  BQ:何韵诗是在演 《贾宝玉》期间出柜的,这和你为她打造的这身“衣服”有关系吗?
  L:我说不好,只有何韵诗自己才能回答。《贾宝玉》快演到100场时,我把她拉过来说,要开始又一轮巡回了,差不多要到尾声了,也是时候检讨一下了。我问她觉得《贾宝玉》给了她什么。她说记得我跟她说过一句话是,我觉得她有得到一样东西,叫“自在”。在演出时,我从来没有和她说你要演得像个男生,穿得像个男生,这个贾宝玉是个男生,这是个刻板的印象,我觉得我们要演的贾宝玉,是一个不那么受性别限制的,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人,所以我让她把自己赤诚的那部分拿出来就好。
  BQ:喜欢别人说“林奕华X何韵诗”这种方式吗?
  L:前一段看到有人在微博上说,很讨厌看到“名字X名字”的形式。之前也有一个台湾的前辈这样说,说不喜欢“何韵诗X林奕华”这种形式。我倒是觉得很好玩。我们活在一个符号的时代,X对我来讲是crossover(跨界)的意思,我常常觉得可能我就是在商业和艺术中间找寻那个crossover的空间。娱乐要针对的是更广大的群众,群众对我来说就是欲望。从《包法利夫人们》开始,我直接把人的欲望放在剧场空间,直接去讨论。后来很多人跟我说最好看的戏就是《包法利夫人们》,后面的戏都没有它好看。它真的是旗帜太鲜明了,可能以前在内地还没有那么把欲望赤裸裸放在台上的戏,裙子多长就多长,多短就多短,想谈谁就直接谈,不用比喻。这就是我说的crossover,我把你的眼球抓进来,但是又让你思考些别的。
  男人X女人
  所谓的爱情,不过是在找寻另一个自己
  “如果你穿得不像个公主,你就不是公主了?就不被爱了?”——林奕华
  在《贾宝玉》的结尾处,何韵诗扮演的贾宝玉有一段关于“勇气”的台词。贾宝玉说,我可能成功,我可能失败,但是都没有关系,因为我还是认为勇气才是一切。何韵诗也正是在《贾宝玉》的巡演中宣布出柜的。在林奕华看来,勇气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真正面对自己。
  林奕华真正面对自己,是在1998年。那时他喜欢一个人,有一次那个人来给林奕华接机,穿了件林奕华的衣服,那一刻,林奕华觉得他的那个样子很好看。后来他渐渐发现,所谓的爱情,其实不过是在找寻另一个自己,对自己欠缺的一种追求。
  其实,早在1989年,他便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之意将自己筹划的首届同性恋电影节命名为“香港同志电影节”。此后,“同志”这个词成为同性恋的代名词。
  BQ:在男人和女人之间,你是什么角色?
  L:我是女的所以才会了解女的啦。你要我演爷也可以,不是不了解,只是觉得没必要。女生在看我的戏的时候,所有在现实世界中她们被忽略、打压或者被消音的那些情感的想象,都能找到她们自己的“花园”。而大部分话剧、电影和电视剧都没有这些,它们总是告诉女生:你的闺蜜很可能就是你的敌人。我一听女生说“我其实很男生的”就觉得很悲哀,这有什么可得意的?其实这就是性别歧视。她就觉得自己不是小女生,小女生的那些感情和特点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就像林黛玉在戏里说自己的病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我们的社会也有病,才有那么多林黛玉那样的女生。女生的恐惧和脆弱是方方面面的因素造成的,社会会告诉一个女孩,如果你不穿得像个公主的话,你就不是公主了,就不被爱了。
  BQ:你向往的男女关系,或爱情是什么样的?
  L:北欧有很多让我向往的,他们传统不一样,人口很少,能专注地做自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不会往外在的世界寻求什么。在挪威,看不到满街的女性杂志。不管你和哪个性别发生关系,你都不会把自己的灵魂活在别人身上。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男女关系一般就两种:一,你不要和我谈灵魂,只有肉身,大男子主义。另一种,女生的,满身都是灵魂,但经常就飘出去了,我一定要找到你这个机场,不然我的飞机就降落不下来。我觉得做艺术,就是让自己求真、善、美,我觉得女生容易看到这些东西,因为我的戏都是站在她们的位置来思考问题的。
  艺术X娱乐
  梁朝伟对着一条毛巾都可以说,你怎么又哭了
  “如果艺术能改变人,那为什么娱乐不能改变人?”——林奕华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林奕华活跃于香港实验剧场。1989年发表成名作《教我如何爱四个不爱我的男人》后,1991年,林奕华自立门户成立剧社,取名“非常林奕华”。真正让林奕华走上“以明星为噱头”、“一剧巡回大中华”的剧场代表作,要数2003年的《半生缘》。《半生缘》由刘若英、廖凡主演,张艾嘉旁白,让这部剧赚足了眼球。2006的《包法利夫人们──名媛的美丽与哀愁》可说真正为林氏华丽小资之路揭开序幕。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大小角色,个个身穿挂有价钱牌的名牌服饰,在电视节目中轮流登场。名医、名媛、名模、名小说家,谈情说性嬉笑怒骂。此后的《水浒传》、《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也都以普通话为表演语言,并选用在大中华地区均有叫座力和知名度的演员担纲,如张孝全和郑元畅。自此,非常林奕华开始席卷内地,所到之处,小资白领无不欢呼鼓舞,对这些人来说,掏腰包买一张林奕华的话剧票看,是一件很文艺、很彰显自己品位的事情。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