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是王——好莱坞剧本热的由来

来源: 2022-10-25 23:44

  曾被嘲笑为“安德伍德笨猪”的美国影剧作家亲眼目睹了犹如坐上2008年过山车似的股票,其剧作拍片权价格直冲云霄,然后又跌下来,最高时其收入呈7位数增长。
  拍片权大起大落的背后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周末票房尤为受人关注。周一早就被好莱坞人看做新一周的开始,他们更关心的是谁获得了新剧本。可今天好莱坞人更关注的却是已走入拍卖大厅的剧本拍片权。一旦开门,剧本信使便会蜂拥而入,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好剧作抢到手再说。哥伦比亚、派拉蒙、米高梅、迪斯尼、华纳兄弟、环球和福克斯,甚至新线电影公司对争抢好剧拍片权都毫不示弱。剧作拍卖完成,剧作家们才得以喘口气细数自己的得失。
  从上世纪末到2008年,好莱坞剧作家们经历了从低谷到巅峰,然后再回到低谷的海啸般的洗礼。拍片权之所以跌入低谷,是因为票房不好;之所以偶尔直冲云霄,是因为影人获得奥斯卡金奖。一石激起千层浪,1998年剧作家阿兰·波尔将《美国美人》卖给梦工场,获得25万美元的剧作版权费后就引起不小的波澜;1990年卡列·科瑞将一剧本出售给莱德利制片公司,获利50万美元,1994年本·阿弗雷克将《猎奇好意志》出售给城堡滚石娱乐公司获利67万美元。之后,好莱坞人才意识到,剧作家是笨猪的说法已成为过去,而今一夜暴富已不再是神话。
  说来话长,剧作牛市起始于上个世纪末,剧作拍片权市场犹如“银行已关门,铁路还在延伸”的说法。但之后,好莱坞剧作成交数量急剧下降,从1995年的173部下降至2010年的55部。是什么残杀了剧本市场?回答只有一个:技术。对好莱坞人来说,电影商业犹如玩魔术,电影有光有影已很不够。自从爱迪生发明移动图像,电影对剧本的需求就一直未中断。实际上,剧本争夺战早在那个时代就已开始。剧作家收入低,因此被看作“安德伍德旗下的笨猪”,仅相当于编导手下的“打字机”。著名的洛杉矶格鲁夫广场则被称为阴险的角落,因为这里经常成为剧作叫卖地,也是美国剧作家协会基金会所在地。影剧编导要找剧作家来这里,剧作家要出售拍片权来这里,影迷要见剧作家也来这里。在此之前却从不是这样,剧作家曾为合同创作,一度被《生活》杂志描述为“制服贫民”。而剧作家为写出精彩的剧本,他们还不得不到处游走,法庭、荒野,甚至福特汽车组装线也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在好莱坞黄金时代,杰克·华纳一边掌控片厂,一边审查剧作家的笔锋。他认为,好剧应该是原创,应该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美国大萧条时期,剧作家普利司通·斯特吉创作的《权威与荣誉》曾以1.7万美元(含税)的价格卖给福克斯,这在当时已是高价,可斯特吉却陷入前所未有的四面楚歌境地,为此该片制作编导整整抱怨了他7年,演员、制片商更是怨声载道。后来他索性自己编导完成了这部剧。
  炒剧作如炒股票
  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试图打破制片公司在制片与发行商对剧作与影片发行的垄断,好莱坞剧作家协会也创立了自己的中介机构,企图改变剧作家按合同创作的模式,这种局面由来已久,要改变谈何容易。但有一件事让制片厂彻底改变了交易模式:1940年至1955年,米高梅连续陷入地狱般亏损,他们把祸根推到剧作家身上。理由是,剧作家未能按编导的要求修改剧本,弄巧成拙。独立小说家兼剧作家威廉·高曼的《哈勃》一剧则是典型的一例,他的剧作几乎家家都看好,其拍片权价格越走越高,一度炒到40万美元,相当于今天270万。该剧落入华纳兄弟公司之手后,随之而来的也是抱怨,称他是该公司亏损的根源。后来,几乎无人再找协会拍卖剧作,剧作家协会遭遇了最长期限的“罢工潮”。当时,剧作家中最时髦的一句话是:“我厌恶洛杉矶!”好莱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剧本荒。
  直到1969年,高曼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剧作家桂冠后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他打破先收款后创作的常规,决定“先创作,后出售”。他当时也被看作最高收入的剧作家。5个月后,好莱坞公司手里的好剧作捉襟见肘,原创更是寥寥无几。由于作家迟迟不愿推出剧本,迪斯尼公司别出心裁,相继推出滑稽小电影。直到1988年整整一年,华纳兄弟推出了24部影片,而迪斯尼出人预料的晦气,仅推出2部还乏人问津。
  但好莱坞剧作家不乏后起之秀。电影经纪商的崛起催生了一代代新秀,但他们却不这样看,认为这是因为制片商一天也离不开片材。因此,经纪商的作用日益显山露水,他们逐渐走到前台。那时,他们的邮箱每天都被雪片般飞来的邮件填得满满的。他们首次提出“好剧是王”的说法。阿兰·嘉斯勃在威廉·莫瑞斯剧作代理公司做经纪人24年。仅1995年,他就帮助剧作家成功的推销了14部剧,获利600万美元。如今,他已拥有自己的经纪人和制片公司。影剧用拍卖方式成交已成为大势所趋。为提高效率,他制定了规则,撮合一笔交易期限为5天。但也有例外,环球制片公司的原合作者唐纳·郎勒回忆说,倘若剧作家能保证票房收入,那么价格自然可上去,而制片好不好,影界人士认为,取决于诸多因素。
  90年代初,拍片权价以6位数成交已常态化。1990年初动作片《TheTickingMan》拍片权成交价上百万美元。该片题材为:有感知的机器人使用核武摧毁莫斯科。此后,剧作经纪商纷纷设定成交最长期限,一时间,整个好莱坞为抢好剧而风起云涌。那一年莫瑞斯经纪公司成功撮合14部剧,竟有10部价格上百万。1990年7月,《纽约时报》大幅报道:“不得了,剧本上百万”。而事实上这一纪录很快被艾斯特哈斯的《本能》刷新,拍片权交易达300万美元。该剧作家随后透露说,创作该剧仅花13天时间。另一位还在加州大学读书的23岁年轻人布莱克听说后,连夜赶出一剧本《致命武器》,推出后瞬时成交25万美元。后来,该片为制片商带来1.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本能》带来的票房收益更是达3.53亿美元。
  女剧作家黛博拉·卡普兰那时年仅24岁,她与搭档合作,追踪一怀有试管婴儿的妇女,然后创作出剧本《家庭方式》,售价40万美元,但她后来创作的《清晨婚姻》与《99个问题》乏人问津。此后,好莱坞剧本市场风起云涌,恶炒剧本已到了疯狂的地步,剧本题材越怪诞离奇越被看好,《美国攀》和《怪兽婆婆》也鸡犬升天,剧本交易已彻头彻尾的股票化。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