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达加拿大,温哥华机场过海关,说采访对象是Geoduck(象拔蚌)时,海关人员立马眉飞色舞,表示象拔蚌的发迹真的要感谢我们善于挖掘食材的华人。
大鼻子的东方奇缘
在纯净而冷冽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简称BC省)沿海的深水区生活着一群大鼻子的可爱蚌族,他们每个都在厚厚的海底沙床为自己筑造一个深深的洞穴,他们性格乖巧,不爱出门凑热闹,就喜欢躲在自己一米深的“深闺”里自娱自乐。不要被他们憨憨的大鼻头所蛊惑,而认为他们是一群傻大憨,平日里,他们会把鼻孔埋伏在沙面,等待浮游生物的自投罗网,然后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捞得饱腹满满。
而他们的邻居,黑貂鱼、红海胆、珍宝蟹、点虾等等早就成为人们菜篮子里的宝贝,他们也因此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未被发现食用价值的象拔蚌也只好一旁静静地观望,遥想着外面的世界会不会很精彩,然后梦想着哪一天族里也能出一位贤达,为整个种族光宗耀祖。潮起潮落,他们的日子周而复始,有的已经活过上百岁,海面之上早已时代更迭,但他们的生活还如往昔,只有壳上的“年轮”提醒着他们已经经历了多少个春秋。
香港人王先生是一位兢兢业业的商人,早年移民加拿大,并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海产公司Ocean World(目前王先生年事已高,公司现在由其硅谷回来的儿子Tony Wong掌舵),极具商业头脑又敢于创新的王先生很快把自己的海产公司经营的初具规模。王先生在加拿大这片纯净的海域不断探索发掘新的食材,一次他在新捕捞的一批海鲜里发现了一个长鼻子、驼着贝壳的新鲜玩意儿,端详半刻便决定一尝,快速去壳去皮,切成薄片,趁着还存有大海的温度放进嘴里,王先生竟意外发现这个奇怪的家伙美味无比,爽脆中还带有一丝回甘。他大悦,马上招呼来身边的食家和大厨们,尝后大家一致称赞鲜美。
随后,王先生开始在温哥华的华人圈子里推广这种样貌独特的食材,很快善于经商的香港人又把这种食材带回了香港,没想到这个大鼻子很快在香港美食圈走红。香港人还为其起了个传神而生动的名字“象拔蚌”,并研究出无数套吃法,从而将象拔蚌的美味发挥到极致。再后来,上海、广州、北京等等,象拔蚌打着飞的、翻越重洋,结下了深深的东方情缘。
拥有相对成熟海产管理体系的加拿大政府马上跟上,请来海产专家、邀来渔民,调研、评估,象拔蚌开始成为加拿大的一项重要出口海产,他们也从此得到高度的关注,他们的生长环境也得到更好的保护,他们的族群也得以繁荣。
仅有的55张“船票”
象拔蚌的原名在加拿大被称为极大哈,“极大”这两个字是太平洋西北海岸尼斯科里印第安土语Geoduck的谐音。Geoduck的意思是“深挖”、“深掘”,象拔蚌居住在水深达100米的海底,寿命非常长。BC省奶奶庙(Nanaimo)市生物研究所接触到的最长寿的象拔蚌年龄高达140周岁,而平时我们见到的象拔蚌仅是30、40岁的中年象拔蚌。象拔蚌生长周期如此之长,意味着捕捉作业必须十分小心,以便维持其生物量。
在加拿大采访海产期间,听到最多的就是“可持续”这个词,每一个采访对象,无论是官员、商家,还是一位普通的捕捞人员,都会跟你讲他们都在采用哪些方法去Ocean Friendly。上世纪70年代中期,象拔蚌的商业采捕行为陆续展开,BC省的水底捕捞者协会(Underwater Harvesters Association简称UHA)便应运而生。
UHA是由当地的55位持有象拔蚌捕捞许可证的渔民成立的,他们也是加拿大政府授权许可商业捕捞象拔蚌的专业渔民,除他们之外其他任何人是不可从事象拔蚌的商业捕捞的。协会聘请了自己的专职的科学家,并拥有专门的探捕船,常年对BC水域的象拔蚌资源进行详细调查,随时掌握最详细的野生象拔蚌资源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通报给加拿大农业部的渔业主管部门,作为政府决定每年象拔蚌捕捞配额的依据。
为保持野生象拔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拿大政府规定每年的象拔蚌可捕量配额量为探明总象拔蚌生物量的1.5%,目前大约为1600吨,并平均分配给55个渔民。捕捞象拔蚌没有明确的捕捞期,全年都可以捕捞,渔民们可以根据气候、水温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价格来决定何时捕捞、捕捞多少,只要全年捕捞量不超过其全年配额即可,用不完的配额还可以在这些渔民之间有偿转让。另外,为对野生象拔蚌资源及时补充,协会还出资每年人工繁育一定数量的象拔蚌幼苗,长到一定规格后再播撒到象拔蚌充分捕捞的水域,以便是该水域的象拔蚌资源可以更快地恢复。
从海底到饭桌 就抢那48小时
星期一早晨在乔治亚海湾,潜水员捕获的一只象拔蚌,晚上在温哥华分级包装好,星期二,它已经搭乘头班飞机,跨越十几个时区到达中国大陆和香港,晚上,一盘新鲜的象拔蚌就能呈现在你的饭桌上了。
清晨,一条长形渔船行驶在漫长的加拿大太平洋海面上,船上的潜水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准备当天的捕捞工作,船员身上穿着的明黄、大红救生衣,点缀在一望无际的碧海之上,晨光洒下来,好一个动人的画面,这便是加拿大55艘象拔蚌的捕捞渔船之一。
潜水员借助一根从船上氧气棒接过来的管子,身着抵御冰冷海水的潜水服,在水深10~20米处作业,同时他们也穿戴20~40公斤重的铅块,以便能够轻松地在海底行走。潜水员在海底漫步,寻找沙地上的一点波纹或显露在沙面上的一小节呼吸管,这些都是躲在下面的象拔蚌的痕迹,潜水员一旦看出端倪就会用一根探针仪与船上高压水泵相连的喷嘴,把埋在象拔蚌周围的沙土搅散,然后迅速把象拔蚌拔出来扔进别在腰里的口袋里。许多潜水员还会使用现代高科技与船上工作人员保持联系。开放给渔业作业的海域水质是经过特别监督检查的,以确保没有污染的海藻类污染物质,研究显示这种捕捞方式对海底生态环境、对生活在沉积类小生物以及海底的小动物们没有太大的、长远的影响。
每当潜水员装满一口袋时,就会通知船上的同伴把这只口袋拉上去,并且降下一只空袋子。在船上。船员们快速把每只象拔蚌绑住,不让他们张口以方便他们存货,然后把象拔蚌装进笼筐,然后用水管冲洗,使其清洁并保持低温状态。而后打包船把这一筐筐的象拔蚌取走,发送到包装加工厂进行分级分类包装,搭乘最近的一班航班空运到亚洲。整个协作过程就是靠如此紧凑的日程安排和熟练的、专业的合作作业,来对客户确保品质的新鲜。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