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电影能够凭借声光电等现代表现方式,浓缩而精练的叙事策略,迅速穿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隔膜,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成为一国文化观念输出的先锋,电影可以说是各个文化产品形态中最具国际化特点的产品之一。因此,大力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而聚焦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之路,其结果却着实令人沮丧:2012年中国电影全年国内票房约170.13亿人民币,一跃成为世界电影第二大票房产地。然而,在国内电影市场一片繁荣背后却在海外市场呈现着另一番极不相称的景象:2012年中国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为10.63亿元,同比减少48%,这是继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收入较2010年大幅下降近42.4%之后的又一次持续下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于2011年公布的一份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报告显示:在国外的受访者中,有三分之一的观众对中国电影一点也不了解。
面对中国电影走出去难的市场问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于2004年成立了非盈利性机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并于2006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旨在整合建立中国电影通向海外的统一话语平台和统一输出路径,全面开拓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应该说,这个初衷是好的,但以其效果却并不显著。目前我国合拍大片的海外市场基本由海外投资方就可以解决,而海推公司因为资金保障及商业自由度非常有限,并不能够聚合高端的海内外电影人包括境外发行商在一起。这样,希望海推公司能带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设想实在很难达成。近几年,像《赤壁》《投名状》《泰》等在国内获得票房成功的中国电影都成为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的典型例证。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亟待改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思路打开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之路。
一、中国电影公司与海外电影公司进行资本合作
中国电影公司与海外电影公司进行资本合作,可以说是促进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重要一步。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电影公司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他们或是直接收购海外的电影公司,或是与外资合资成立影视公司。例如2012年5月,博纳影业公司获得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新闻集团的战略投资,成为第一家利用海外产业资本的民营电影公司;同年,小马奔腾则以70%的股权购入全球最顶尖的影视特效制作公司“数字王国”,获得了其核心资产及多项核心技术;万达集团成功收购美国AMC电影院线;“东方梦工厂”成立……这些举措都是在市场规律下中国电影企业的一种主动探索,他们意识到中国电影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全球发行体系和输出网络,才能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于是这些公司试图通过资本输出,在一些关键的海外市场输出资源和服务,为形成中国电影的全球发行网络蓄积力量。
二、发展合拍片:中国资本参与海外电影制作
合拍电影作为世界范围内广泛采用的影视制作形式,对于当下希望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电影产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制作模式之一。发展合拍片的一个很明显优势是,合拍电影能够顺理成章地进入合作方所在国家的电影市场,其潜在的影迷基础和票房规模显而易见。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十年之中,中国电影合拍片的制作模式也已经逐渐成熟,一批批成功的电影合拍片不断涌现:《英雄》《天地英雄》《功夫梦》《全城热恋》《功夫之王》《木乃伊3》《黄石的孩子》《雪花秘扇》《太极侠》等等。同时,《敢死队2》《云图》等包含中国资本,但或许并不符合电影合拍片标准的影片也让中国资本更多的参与到了海外电影的制作之中。从场地、劳务等外围、辅助性的浅层次合拍,开始走向建立在资本、制作、人才、技术、市场相融合基础上的深度合拍;从与港台合拍的“大华语电影”,开始走向与好莱坞主流电影公司合作的“国际大电影”,继续大力发展合拍片,让中国资本更多的参与海外电影制作将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中国电影公司聘请海外电影制作团队
中国影视公司可以聘请具有极强专业经验的海外电影制作公司或者制作团队合作,参与中国影片的拍摄。通过这种合作,既能充分利用海外电影制作团队的先进专业技术,更能借鉴合作方的成功经验,完善国产影片的制作模式,最终实现中国电影的海外渠道拓展。四、充分发挥电影节的平台作用
一方面中国电影人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知名电影节,参与国产影片海外推广活动,为中国电影走出去进行更多探索;另一方面我们应该举办好国内自己的电影节或电影季,如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放映、长春电影节等,充分把握这些重大电影节的电影市场推广活动,吸引国外制片方前来了解合作项目,充分宣传中国电影,为中外长期合作打通渠道,为中国电影走出去进行多种探索。
总之,“讲好中国故事”、“联合好莱坞团队”、“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主流价值观”将成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战略的发展关键词。
责任编辑/辛加坡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