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这一代 苍孙不装嫩

来源: 2023-03-12 10:05


  随着《泰囧》、《致青春》的大火,使得社会舆论质疑“大师不行”了。文化老炮们真的不行了吗?年末档马上到,大师们憋着劲儿专心于自己的老本行:姜文新片《一步之遥》延续他的黑色幽默风格;张艺谋《归来》,还带上了巩俐和陈道明,侯孝贤的《聂隐娘》、吴宇森《太平轮》、许鞍华《黄金年代》 ……可以说是“倾巢出动”。但最有看点的,还是冯小刚 +葛优 +王朔三人的黄金搭档,他们将为贺岁档献上《私人订制》。
  新片新书加春晚,冯小刚最近忙碌得很。10月 16日,《私人订制》首次揭开了盖头,主打怀旧牌,一场“冯小刚和葛优相识二十周年”的主题发布会,一下子把人带回从前:朔爷的本子,葛优的好人缘,冯小刚的懂观众,无疑就是票房保证。而冯小刚在新书《不省心》中,也以“只有亲人,没有仇人”为题,充满感情地唠了唠“我们这一代”。看得出,一个时代的成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非诚勿扰2》上映时,冯小刚和王朔的再次携手就已经让人瞩目了。两个人自从《甲方乙方》掰面之后,再无合作。在新书中,冯小刚虽然没有单把王朔拿出来写,但却时不时地提及,就好像说到自己家里人一样自然。有人曾问冯小刚是不是受王朔影响颇深,他说“影响的前提是首先我得心里有这东西。不然喜欢王朔小说的人多了去了,他们怎么没成呢”。
  王朔、郑晓龙、冯小刚、葛优、姜文、崔健、叶京、赵宝刚……这些人有的是大院子弟,从小一起玩,用《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的台词,是“从小就一块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的交情,要不就是偶然的相遇。不管如何,这些人无意中就奠定了北京青年的文艺审美,甚至是一股“新京味儿”文化。
  如果要说起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就得追溯到 27年前了——那时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叫北京电视制片厂呢。冯小刚当时还在剧组当美工,有天郑晓龙在剧组翻看王朔的《浮出海面》,边看边笑,冯小刚好奇“你看什么这么乐”,因为这句无心之言,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时候我们阅读的文学作品,里面的人大部分都不说人话,都是高于生活的。但是王朔语言里面那种幽默,夹枪带棒地讽刺人,让我觉得非常喜欢。我后来写剧本,在语言上受他的影响非常深,你看我电影里的人说话的风格,跟他小说里的非常像。但这东西吧,就好比我心里有一个炸药包,他的东西一下子把我给点燃了,让我忽然找到了爆发点”。
  一见如故,是冯小刚见到王朔作品的第一感觉。所以他跟郑晓龙说:我要认识王朔。第二年,郑晓龙把王朔带到冯小刚的家中,就着酱猪蹄和椒麻鸡丝,两个人开始了这么多年的交往。
  后来在筹备《编辑部的故事》时,郑晓龙确定以王朔的语言风格为主基调,试了几个编剧都不行,冯小刚自动请缨,写了七八集,果然他与王朔的风格最为匹配。郑晓龙说过“冯小刚很聪明,是模仿王朔最像的一个人”。
  《编辑部的故事》火了,冯小刚也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很多年过去了,冯小刚对郑晓龙一直心怀感激,他说:“郑晓龙是很有性格魅力的领导,托着这一伙年轻人起来的。”
  两排破旧的小平房,办公室里就两张桌子、几把椅子和一张床,时不时地还能闻见房间后面传来的厕所恶臭,这就是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办公环境。但大家都高兴着呢,围坐在床上,信马由缰地一聊剧本能几天几宿。后来不管是王朔笔下的人物,还是冯小刚电影中的葛优,都带着这些人的影子:能侃,无论对女人还是朋友,即使诚心实意也要用油滑包装自己,生怕仅有的那点真心被别人看去。但无论他怎样口沫横飞,仍能找到一些不变的东西。郑晓龙就说:“那会儿的人们毫无功利之心,相互扶持,不像现在残酷竞争”。
  分道扬镳,只因追求不同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是块福地,从这“毕业 ”的导演演员,现在大多是独当一面的大咖:郑晓龙、冯小刚、赵宝刚、姜文、孙俪、徐静蕾……掰着手指都算不过来。
  那时,冯小刚对电影也算入门了,拍摄了《永失我爱》、《情殇》、《我是你爸爸》、《月亮背面》……都是王朔的作品,但反响平平。此后,《我是你爸爸》又被电影局叫停,冯小刚愁得遣散了剧组,每天在家闲散度日。后来还是韩三平把他劝了出来。冯小刚开始思考如何生存下去,“喜剧嘲笑人的弱点,它不与制度发生冲突,能生存下来”。
  《甲方乙方》让他一炮而红,代价就是跟王朔掰面了。叶京在拍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后,曾接受过几次采访,话里话外挤兑冯小刚,说两人因钱生隙。对此,王朔摆摆手,只说“因为冯小刚跟我在一起,造成他的作品被毙,那我们只好分开做,包括像《甲方乙方》,你挂我名就麻烦,你不挂我名就没事,那何必呢?大家自然分开了。慢慢地,他希望进入主流,我希望演边缘人,所以大家个人追求不一样”。
  冯小刚确实越来越主流,在他看来,“大众化就是主流化”。但是在拍过几部贺岁电影,成为最早一批的中国“亿元导演 ”后,他抛弃了骨子里喜剧的忧伤,开始把悲显露于外,这就有了后面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
  “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造的,是化学兑出来的”。这番评价对于冯小刚的影响不亚于醍醐灌顶,“对我的电影,我听过很多批评,大多都是围绕着‘商业 ’二字,但姜文说出了问题的实质”。此后,他的电影也甩去了王朔的影子,建立了自己的情怀。
  《一九四二》,18年前他就想拍。但刘震云告诉他,“得慎慎”。2000年的春节,刘震云拜年的同时对他说,“关于《温故一九四二》,我们可以上路了”。那天他们喝光了家里所有的啤酒,说着这部电影,意犹未尽。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