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海南美辰公司邀请,9月16日,汪德昌赴海口旅行讲学。18日,通过美辰总经理林明先生的邀约,得与汪先生会面交谈。
汪德昌是迄今为止,华人中最成功的高尔夫球员之一,身负十几个冠军头衔。这位十八岁开始学球,三十岁进入职业的大器晚成球手,一生经历,几近传奇。2005年他代表台湾参加在葡萄牙举办的世界杯上,他以44岁“高龄”一举进入前十名,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与汪先生交谈,事先未定主题,内容驳杂而有趣。
记者:职业球员一般都是少有所成,家世渊远。这些你都没有。18岁才开始学球,且就此定下一生的职业,为什么?
汪:为了赚钱。18岁那年,有一则俱乐部的招聘广告,让我有机会去球会做杆弟。那里的球员教练个个开名车。所以赚钱是最初的动力。
记者:年龄不是问题吗?
汪:不是。我觉得自己可以做得一样好。我不是一个冲动的人。
(与他握手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手腕的力量,很显然,这是一个喜欢自己拿主意的人。)
记者:从你的经历看,30岁入职后,似乎一直很顺利。
汪:职业球员一生努力,没有顺利这回事。练习、学习、失败、总结,没办法停下来。那时没有视频,为了学球,我把当时最著名的球手所有瞬间挥杆的照片剪下来,拼在一起琢磨。每天练上千个球。
记者:这个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悟道”吧。你悟出什么?
汪:(笑)悟道不敢说,经验有一些。譬如说,木杆的意义在于距离,而铁杆则在落点。上果领这一杆,杆到顶点时,杆面是向外的,而击球是击在球的四分之三的位置。再比如推杆,杆面排列三个球同时推出,距身最近的那个距离最远。所以,推击的方式不象看上去那么简单。
记者:现在谈谈心理素质的问题。从亚巡到美巡到大满贯,赛场上经常看到一路领先的球员在最后几洞突然崩盘。显然这是个心理素质问题,与技术和状态无关。你怎么看?
汪:大多数比杆赛都是自己跟自己在比。打自己的球,打出状态,打出训练,打出极限。比洞赛不同,是强强对抗,打的是心理,是信心,是勇气。比杆赛中,比分接近的最后几洞的竞争等同于比洞赛,稳定的抗压是致胜之道。
记者:我看过2005年你在世界杯上的视频,在关键球关键洞的处理很完美。球技可以苦练,心理怎么练?
汪:倔强的个性、可观的赛场阅历和个人的文化修养,这几方面都会影响到稳定的心理状态。这些方面的培养几乎从很小时候就已开始。
记者:个性和经验容易理解。文化修养也有帮助吗?
汪:文化修养很要紧。修到一定时候,胜负比别人看得淡,这对稳定的技术发挥有莫大作用。人们常说“用脑子打球”,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策略,二是调整心理状态。2005年文莱公开赛,我与澳洲的葛林森进入冠军争夺的延长赛。第二洞对手急于抓“鸟”,却错失保“帕”,这对他是个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教训。
记者:来谈谈球具的问题。如今科技的进步使得球具越来越好用,而赛场球道的长度似乎越来越离谱,洞旗也越插越险。长此以往,会不会使这项运动完全“走调”?
汪:应该不会。因为高尔夫是有极限的。以发球木而论,技术再高,350码以外其准确度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赛场球道长也长不到哪里去。再说推杆,有人反对“腹式”,觉得那是借助机械的力量。但使用过腹式推杆的人都明白,要推球进洞,最主要还是凭借良好的手感和球感。
记者:手感和球感指的是什么?常听人们对天才球员的评价,是他的“球感好极了”。
汪:手感指的是对距离的把握,而球感大概是指无论推和击,都能准确地触及“甜点”。有人天生有这种本领,有人是在后天培养的。
记者:最近有媒体报道,你在去年底已取得美国冠巡赛“半卡”资格。据我所知,美国冠巡赛的资格赛同美巡赛资格同样残酷。
汪:是的,比赛很艰苦。
记者:你已经五十岁,也算功成名就,这样的岁数还去国外闯荡,为什么?
汪:年轻的时候,没有积累,也没有多少赞助,无法去打美巡赛。现在状况好了,还是想去践行年轻时的梦想。冠巡赛场不乏四大赛的名将,如美国的卡洛斯,德国的兰格,有机会与他们同场竞技,是我人生的目标之一。五十岁之后对你的人生重新规划,这很重要。如果能在冠巡赛上拿两站冠军,对我来说,那实在是人生的大快。
(汪德昌无疑已打定主意,要在冠巡赛上打出一片天地。据他的朋友说,现在他天天去练习场“磨刀”。他的热情和对未来的达观,令人印象深刻。但望这位华人“长青选手”一路顺利。)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