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6日晚,56岁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出现在全球各大新闻网站的首页。当日,为解决旷日持久的领导权之争,澳大利亚执政党工党选举党首,陆克文以57票比45票击败现任总理吉拉德重新执掌工党。
次日上午,陆克文宣誓,出任澳大利亚总理。
凯文·拉德有个中文名字
陆克文——听起来很像是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但事实上,这是一位正宗的澳大利亚人。而他的本名则是凯文·拉德。
1957年9月,凯文·拉德出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楠伯小镇,他是家中四个孩子里最小的一个。在父母工作的尤曼迪小镇的一座牛奶农场里,凯文·拉德度过了他的幼年时光。小时候的凯文·拉德体弱多病。三岁时,凯文·拉德因为天生的腿部畸形,接受手术后才学会了走路;不到七岁,他感染了风湿热引起的主动脉损伤,成年后几次接受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凯文·拉德的童年充满了苦难和无奈。在他11岁时,作为佃农的父亲横遭车祸,入院救治感染败血病去世。不久,一家人住宿的房子被地主收回,母亲玛格丽特带着凯文·拉德他们四个投奔亲戚,甚至还曾挤在一辆房车里安身过夜。
12岁时,依靠福利组织的救助,再加上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凯文得到可以寄读教会办学的布里斯班艾诗格罗夫玛丽会修士男校的资格。在这个学校,凯文忍受着日后形容为“艰苦、严酷、缺乏宽容的天主教制度”。两年后,因为母亲完成再就业培训成为护士,凯文·拉德全家搬回故乡楠伯镇并且转读公立的楠伯州立中学。
1974年,凯文·拉德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高中毕业,获得当年国际扶轮社年度“澳大利亚青年演说大赛”昆士兰州的第一名,同时考取澳洲国立大学修读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学。上大学时,凯文·拉德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陆克文”。1980年,陆克文赴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语教学中心学习中文。
对于早年的教育经历,陆克文把所有的成绩归功于前总理高夫·惠特拉姆所实施的公立教育改革。他称自己是“一个过上了惠特拉姆‘每个孩子都应有可以学习的书桌和台灯’梦想的孩子;一个被妈妈告知1972年选举后有机会上大学的孩子;一个没有背景和政治血统却因此可以梦想有朝一日为国家政治做贡献的乡村孩子”。或许,真的就是因为受惠于教育,陆克文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国家 重出江湖
而这次当选,陆克文告诉我们他又回来了。在似曾相识、在冥冥中注定的6月26日记者会上,陆克文告诉澳大利亚,自己重出江湖是为了国家。
三年前的6月24日,时任总理的陆克文在工党党首选举中败给他的副手吉拉德,被迫辞职。这一天,吉拉德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首位女总理,而陆克文则黯然离开。吉拉德为了巩固政权,防止工党分裂,仍然挽留陆克文出任外交部长。
如果不是因为吉拉德的支持率低得可怜,如果不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选迫在眉睫,陆克文不会突然咸鱼翻身,重新杀回总理府。澳大利亚媒体说,这是又一场“党内政变”。2013年6月26日,澳大利亚议会休会前的一个普通日子,一些工党议员突然提议召开党内会议选举党首。被党首之争搞得不胜其烦的吉拉德立即宣布,当晚就开会,彻底了断此事。败选的一方今后要退出政坛。57比45,最终陆克文赢了,吉拉德输了。
事实上,陆克文的政治才能突出表现为他的外交才能。1981年大学毕业后,陆克文进入澳大利亚外交部,先被派驻到瑞典斯德哥尔摩;1984年,他又被派驻到北京负责分析中国政治及经济形势。1988年,陆克文回国并升任为外交部助理次长。20世纪80年代的陆克文,在海外度过了大部分时间。
1998年,陆克文当选昆士兰州格里菲斯选区众议员,一直连任到2007年当选总理。2007年,政坛“新面孔”陆克文带领工党在联邦议会选举中击败前总理霍华德,结束了11年在野,成为澳大利亚支持率最高的总理。
上任不久,陆克文力排众议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第二年,陆克文发表了减少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白皮书,展现澳大利亚在环境问题的负责态度。2008年初,他在国会代表政府对过去白人政府给澳大利亚土著带来的伤害正式道歉,推动澳大利亚迈向民族和解。同时,他还提出一整套侧重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12年发展规划。
不过,好景不长,陆克文提出的碳排放交易法案、资源超额利润税等政策在联邦议会遭遇“滑铁卢”,民意支持率下滑,引发党内不满。
2010年6月24日,时任副总理的吉拉德公开挑战陆克文,发起“党内政变”,赢得党内干部会议成员全票支持。吉拉德当选党主席,由此成为澳大利亚首名女总理。在这场选举中,陆克文见“大势已去”,把自己手中的一票也投给吉拉德,“零支持”下台。在当天的“告别演讲”中,他声泪俱下,几度哽咽,说自己在任期间已“付出全部”。在党内选举中失败后,陆克文应邀出任外交部长。不过,反对党联盟当时预言,吉拉德无法“控制”陆克文,工党可能出现内斗。
果不其然,2012年2月22日,陆克文在美国华盛顿访问期间“反戈一击”,突然宣布辞去外长职务,声称总理吉拉德不再信任自己,除了辞职别无选择。这一决定把工党内部斗争公开化。吉拉德随即宣布重选党首,“约战”陆克文。
五天后,工党党内选举在首都堪培拉举行,吉拉德以71票对31票再次获选党主席,留任总理。40票的差距是工党史上党首选举中的最大差距之一。2013年3月,一家民调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如果工党继续由吉拉德领导,可能会在联邦会议选举中输掉20个议会席位,失去执政党地位;而如果由陆克文“带队”,则可能轻松赢得选举。
不过,在当时的党内选举中,陆克文出人意料地宣布不会挑战吉拉德,原因是没有获得足够党内支持。吉拉德最终在投票中过关。随后,吉拉德重组内阁,认定“工党内部的领导竞争已经结束”。这名女总理没能如愿。6月26日,陆克文宣布,“响应”党内支持,挑战吉拉德,以12票优势赢得党内选举,最终从吉拉德手中夺回失去的党首职务,再登总理之位。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