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 千年渔港的不舍情思

来源: 2023-08-17 09:26


  古城新港,繁荣中伏着内忧
  和石浦的邂逅纯属偶然。春季,我和友人驱车在浙江宁海游玩,听说从伍山渡口轮渡仅20公里即可到达石浦中心渔港,并知道我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有声电影《渔光曲》的拍摄场地就在那里。于是,我们的行程里便有了这一节外生枝的目的地。
  暮色降临时,我们的车缓缓地驶入了一座繁华的城市。昨晚在网上搜索,石浦应该是一座滨海古城,可眼前的景色令人无法确定我们是否走错了路。正当犹豫之时,前方已经看到密密麻麻的渔船桅杆,无数的旌旗在紫色的天光下随风摇摆着,一股浓重的腥味钻入车厢。这是海边特有的气味,我们为之一振。“看,那就是渔港!”同伴惊呼的同时,滨海大道的华灯突然绽放,我们就这样和石浦渔港拥抱了。
  记得有一年我去江苏吕泗渔港,友人告诉我中国有“六大中心渔港”,它们是:石浦渔港、闸坡渔港、吕泗渔港、舟山渔港、沈家门渔港和高亭渔港。我对渔港的概念无外乎是——泊有无数渔船的临海码头。可当次日清晨我攀上后岗炮台山顶,真正能够俯瞰石浦渔港时,那种固有的概念被彻底颠覆。岭下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街衢纵横交错,海滩上的工厂依然灯火辉煌;晨光里,早起的晨练者在码头平台上和着音乐摇动着身肢;展视远方,城海相连,一直衔接上暗色的岛屿融入遥遥的天际。
  石浦始建年代不明,因先民聚居于大金山麓峡谷,三面环山,一面朝海,以“溪流入海处山岩直逼海中”而得名。唐代之前属鄞县,明洪武二十年(1387)石浦筑城,千年风雨,起起落落,是个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的文化名镇。
  三三两两的晨练者拾级上山而来。一位长者问我:“从哪来?有没有见过那么多渔船?”我告诉他,我们从内地来,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渔船停在港湾。他又说:“这并不算多,现在石浦渔家很多都有两艘以上渔船,目前正值休渔期,许多船舶都进厂维修了,等到8月中下旬,港内几乎停满了渔船,因为每年的开渔节都在9月中旬,那时再来石浦,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祭海和妈祖巡安仪式,千船并发出远海的场面更是气势宏大,令人震撼。”
  据说石浦开渔节已成为中国十大民间节庆之一。发起于1998年,是沿海地区为了节约渔业资源(因设立休渔期),它将渔民传统的出海祭祀、妈祖崇拜等仪式融入其中,演变成为当地人的重大节日。
  从与老渔民的谈话中了解到:“以前出海,用不了走很远就可以撒网捕到鱼,一网万斤以上是常见的事;可现在,即使跑到很远,万斤以上的捕获也很难见到,何况现在的渔船上都配有鱼群探测仪,即使这样出海捕鱼依然心里无底。”我在想,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促进了沿海渔商的贸易往来,当我们在新疆或内蒙都可以吃到海鲜时,海洋生态的负担已经超出了极限。石浦是中国最早海洋渔业发祥地之一,这里也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前哨港口,如今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全国渔业第一镇。
  港湾里的《渔光曲》
  石浦镇的渔港中路是一条新拓宽的港湾大道,那模样很有点上海外滩路的范儿,只不过这里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对面的岛屿和停泊在岸边的大小渔船。我沿着防潮墙悠闲地逛着,让在山顶被海风吹冷的身体慢慢回暖。眼前桅樯林立,一艘艘蓝色的渔船,整齐列队在岸边,静静地等待起锚的日子。可以看到有些船上渔民在忙碌,要么给船体修补刷漆,要么整修渔网。最为热情的是那些拉游客上岛的舢船主,不论你乐意不乐意,千方百计的和你套近乎。我径直穿过摆渡口,向着中心观景台走去。回头再看看身后的船阵,层层叠叠望不到尽头,连远处的岛屿都被遮挡在其身后。刚才在山顶那种震撼的场景全然没有了,貌似渔业兴旺的背后似乎有种冷冰冰的感觉袭来,就像这些钢质的渔船,冷冷地压在海滩上。远远看见一排彩旗迎风招舞,高高的旗杆齐刷刷直指蓝天,和那些船旗遥相呼应,那感觉犹如待战的军阵,观景台就是一个指挥台。在这里享受海风,欣赏各类船只穿梭往来,不时还有低沉的汽笛声灌入耳帘,真像观赏一台不停息的超长情景剧——《印象石浦》。
  引发我怀想的是观景台旁的一尊雕塑,那是国歌作曲者聂耳的塑像。1933年9月,《渔光曲》摄制组30余人来到石浦,外景地选在了东门岛。这群热血青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在蔡楚生导演的带领下,集体完成了一部反映渔民艰苦生活的现实影片。次年,这部影片创下了连续84天上座率爆满的记录,随后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那时的聂耳21岁,应该是满怀着憧憬和浪漫的文艺青年。你看他,面对着大海,悠扬地拉着小提琴,乐曲正从琴弦上流出,《渔光曲》再次在我的耳边回旋……
  老城池里涛声依旧
  石浦东门岛如今是可以驱车直达的。那天天空阴霾笼罩,海天模糊不清,我们打消了去那里看海的念头,转而去了石浦古城。来过石浦的人常说:石浦的美,一在大海风光,其次是古城风韵。
  古城坐落在离岸不远的山岗上,依山临海,素有“城在港上,山在城中”之说。一条青石板路沿坡而上,陡峭之处以石阶逐级抬高,半山处城楼高耸,经瓮城方可入得城内。举目仰视,门楼檐下的匾额题有四个大字“威镇浙洋”。站上城楼楼台远眺,整个港湾尽揽眼底,显然有居高控港的优势,长期以来古城一直有人居住,所以保留下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当然也有不少建国后的“方盒子”混杂其中,当地人称这一片为老城区。据说上世纪90年代石浦镇区的面积仅有0.6平方公里;而如今,镇区迁建于新的地盘,面积膨胀了10多倍。清晨在山上俯瞰到的新城,就是繁华的石浦新区。迁址扩建之举让人感到政府的规划具有前瞻性,受到保护的老城近年来又得到抢救性的修缮,现在已成为象山的旅游的亮点。
  古城主要有四条街道贯穿,分别是: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和后街。街道依山就势,蜿蜒曲折,走在街上可以体会到“街道爬山坡,台阶密麻麻”的特点。商业街主要是中街和福建街。始建于明代的中街长度不足200米,曾经有100余家商铺立于其中,绸庄、米行、药房、钱庄、酒店、当铺,当然还有花楼、烟馆之类的。福建街上的金山旅馆是当年《渔光曲》剧组下榻的地方,本想去看看,走到街口一想,即使有,那也是“假古董”啊!旅馆是流水席,80年光阴,早已是人去物非了。如今的中街自然成为古城游的中心地带,最令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具有渔家特色的袖珍盆景,吊兰、仙人掌等花儿虽不名贵,可那些各具特色的海螺却被当作了花盆,饶有趣味,凸显出了地域的特征。吸引眼球的还有挂在屋檐下的贝壳串儿,估计那灵感来自于风铃,只不过被地方化了。有一户窗前挂着一种很像龟壳的家伙,形状犹如蒲扇,我不认识,便询问楼下正在忙着加工贝壳的商家,说是“鲎(读后)鱼”。有意思的是,鲎鱼的血液为蓝色,许多科学家为之深深着迷。在我国这鱼俗称鲎帆、亦称东方鲎、中国鲎,别名“两公婆”,浙江以南浅海中均产。据说鲎肉味道鲜美甘香,卵也可食,现在一年比一年少,已被列入了濒危物种。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