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之 于无声出 千古是之

来源: 2023-10-11 22:06


  于是之于贫寒中结交戏剧,在舞台上塑造出无数经典形象,合众人之才推出一部部经典剧目,成就一代“戏剧之魂”,却不幸晚年被疾病击中,因无法说话而告别舞台。他用纯熟的技艺演绎着人生,而他的人生何尝不是一场百味的戏。
  于是之,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1942年参加北平青年组织的业余戏剧活动,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不久失学加入祖国剧团,参与《蜕变》、《以身作则》等剧的演出。1947年进入北平艺术馆,参加《上海屋檐下》、《大团圆》等剧的演出。1949年2月参加华北人民文工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前身),1951年塑造了《龙须沟》中程疯子的艺术形象,奠定了他优秀话剧演员的地位。此后相继演出了《关汉卿》、《雷雨》、《名优之死》、《茶馆》、《女店员》、《丹心谱》、《请君入瓮》、《洋麻将》等剧,都取得成功。此外,他还在电影《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秋瑾》中饰贵福,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与英若诚、童超合作改编了话剧《像他那样生活》。于是之1985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主席。
  贫寒中结交戏剧
  话剧是上世纪初引进中国的,短短的90年间,在这行当中,却出现了两位话剧耆宿,且同出一门,一位是于是之的舅舅,享有“话剧皇帝”之誉的石挥,另一位即是于是之,不过,有所不同的是:石挥的事业灿烂于那个已逝去的年代,于是之则辉煌于新中国的舞台。
  1927年7月9日,于是之出生在唐山,他还未过百天就失去了父亲,家里十分艰苦。同年他跟随母亲迁回北京。于是之的童年是在贫寒中,在不得不常常靠典当和亲友的资助中度过的。为寻那识文断字的梦,他常常抄近路上学,从故宫中穿行。不久,又终因生活所累而失了学,为了最基本的生存,为了养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母亲,在念完了初中后,他不得不到处找工作。
  万般无奈中,他曾在日本人的仓库中做过“华人佣工”;也曾穿上一袭长衫,在衙门中谋个“录事”的差,正襟危坐,抄抄写写……如果不是被石挥“拽”了一把,如果不是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去寻觅一种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可能天下爱剧者这辈子会与于是之的名字失之交臂。
  在不断求学、做工的辗转之中,他迷恋上了话剧,立誓要做演员。17岁时,他参加了辅仁大学的业余剧团——沙龙剧团,在长安戏院参加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马戏团》、《第二代》、法国喜剧《牛大王》。后来,他专门就这段经历写了一篇题为《我主演“牛大王”》的短文。他不无幽默且带有几分伤心地表达了当时的心情,演《牛大王》时,他在沦陷区的衙门里当小公务员,挺苦的。过去的同学们看《少年维特之烦恼》,叫他也看,他看了,看不下去,告诉同学们: “我没有‘少年’。”
  新中国成立之前,学戏者家里差不多都有点底儿,像在梨园唱得大红大紫的谭鑫培、杨小楼那样的名角,每月能挣两千大洋,也能有万贯家财,可话剧这行永远属于“贫困戏剧”,不仅生存丝毫没有保障,剧团也时聚时散。只有在新中国,话剧才真正获得了新生。
  从程疯子到王掌柜
  其实,话剧行当很难用“学”去讲通。你可以跟着师傅一板一眼地学京剧、学曲艺,学各种程式化的表演,话剧如何学?神龙见首不见尾,师无定法。但所谓师无定法还是有法可依。于是之在从艺之初便掌握了天下最不易却也最容易的方法:勤奋。
  于是之花了太大的精力塑造每一个角色。演“程疯子”,他写了《程疯子传》,在几个月的排戏过程中每天写心得日记,记录他对角色理解的变化和演出心得。演“老马”的时候,他反复读原著,回忆过去认识的老人,到前门外与老车夫交朋友,用30岁的年纪体会70岁老人的老、冷、饿、累的感觉。“用巨大的劳动换十几分钟的戏。”难怪有人说,对现在的一些演员来说,为演戏体验生活简直可以称劳模。
  除了塑造一连串成功的角色,于是之在演出的过程中,还不止一次给剧作家提出意见,参与剧本的修改。戏剧评论家童道明曾回忆说:“对《茶馆》结尾的修改,老舍先生原来写的是,有个革命者在茶馆里,借着说书宣讲革命,被国民党搜捕。王利发为了保护革命者,自己饮弹身亡。有一次开会讨论剧本的时候,于是之就提议说结尾可以写成‘三个老人话沧桑’的一场戏。老舍当时没有说什么。但一周后,老舍就把剧本按照于是之的意见改了。现在这一段已经几乎是《茶馆》里最出彩的一段。”
  也许是出身贫寒,这让于是之一辈子都珍惜和爱护演员这份“真挚的严肃的事业”。刻苦勤奋,是他留与相识的人们最鲜明的印象。
  “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是1958年《茶馆》首演后,老舍手书相赠的题字。在于是之的艺术生涯中,《龙须沟》中的程疯子奠定了他的舞台地位。之后,在《关汉卿》、《雷雨》、《洋麻将》等话剧中,于是之又塑造了一系列角色,终于将自己推向了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哪怕是演了一辈子的王掌柜,他还一直在琢磨这个人物。那时候,我们常常听到他念叨角色、念叨台词。”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回忆说。直至今日,人们仍然喜欢引用他说的那句话:“玩世不恭的演员,大约是连玩世不恭的角色也演不好的。”
  于是之对演员这份职业的尊重和自豪,已经不仅仅表现在舞台上,而是寄托在角色里。他15岁辍学,在“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里,靠朋友的帮助,进入辅仁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以及讲授“汉学”和“法语”的夜校。他格外注重演员自身的修养,认为这是表演最根本性的问题。著名表演艺术家郑榕曾说:“于是之有两大特点值得我们话剧演员学习——注重生活与重视修养。依靠这两点能冲破一般化、概念化的表演恶习,在舞台上创造出有血有肉的生命来。”而于是之的难得,在戏剧评论家童道明看来,则是实现了传统道德与新道德的统一。“假如不了解于是之,很多人会把他看作了不起的演员,我结识他之后则相信,他所以能独步剧坛,是因为他不仅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还具有极大的人格力量。”
  多年以后,童道明还记得于是之的名片。“我们见惯了名片上一长串的各种头衔,而于是之的名片上则只写着‘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既没有用国家一级来标明,也没有他当时担任的中国剧协、北京剧协的领导职位。他心里最认同、最自豪的还是演员这个职业。一个演员具有自己的风格相对来说是容易的,而做一个像于是之那样既有风格又有风骨的演员却是很难很难。”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