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信敏:仁心创业,妙手行商

来源: 2024-08-18 23:53


  他来自莆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不假。自古,莆田人就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创业二十年,戴信敏自称是一个停不下来的“拼命三郎”。这位北京福建企业商会副会长出生于福建莆田。莆田,自古既是商贾之地、科举之乡,也是李嘉诚的宗族故里。而戴信敏身上的这股拼劲儿是闽南人与生俱来的。
  李嘉诚曾在一段“知识改变命运”的公益广告里提到自己的打拼经历。知识改变命运,这也是莆田人的家训精神。莆田是临海丘陵,这里的土壤并不肥沃,却孕育了“家贫子读书”的风俗。自古以来,莆田人重文兴教,有“科甲冠八闽”的文化传统。而戴信敏的家就在距离海边不远的小山村。用他的话来说,“想走出山沟,只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所以读书和经商的风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莆田人”。
  在戴信敏身上,做生意的基因是天生的。“我们家里兄弟姐妹八个,我是老八,小时候一家人能糊口不容易,我父亲平常做些木工,也做一些木材买卖。家里的几个哥哥也都在做生意。我从小在经商的氛围里长大。”小时候,戴信敏家里经常来往很多生意上的朋友,听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戴信敏意识到了经商的快乐,也产生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在高中时期就自己接了一个厂家代销酒水的生意。利用周末他跟同学一家一家地去谈,最终把三卡车酒水成功地推销了出去,并且和当地的很多老板成为了朋友。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经商。虽然是一轮小生意,却萌生了他成为一位商人的梦想。
  BQ:面对“医改”之后医药行业的影响,制药企业存在哪些机会和挑战?
  戴信敏:“医改”对于国内的医药行业影响深远。以前我们国家的医药行业是小作坊的形式,小而乱,缺乏创新。“医改”之前,国内的药厂有 5000多家,美国的情况是 1000多个药家。可是除了青蒿素以外,我们国家有品牌价值的创新药并不多。“医改”之后,国家在引导制药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逐渐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形成企业的竞争力。这为医药行业带来一次洗牌的机会。此外,行业内也在严厉打击假药劣药,网上销售的审批也越来越严格,这一方面有助于质量体系的健全和规范;另一方面,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可以联合一些有优势产品的中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BQ:国内的药品质量安全问题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生产制造环节,华氏如何保证产品的质量标准?
  戴信敏:医药行业质量安全问题的个例曝光,的确让老百姓对药品安全产生了怀疑。国家发改委的定价里,本身有合理的利润区间。做医药行当,本身是做善事,不能有邪念。对于华氏而言,该投入的成本一分也不能少,质量一定不能偷工减料,这是基本原则,在标准上,华氏严格遵循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标准。在新版 GMP认证制定之前,行业内的确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新认证提高了医药行业的门槛,也促进了企业的健全,保障了药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BQ:在医药健康方面,国内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对药品行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戴信敏: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决定了百姓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家也在考虑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药品包括治疗药品和保健药品。在国外,保健药品的销售额远远大于治疗药品,而国内的情况是,治疗药品的销售额是一万多亿,而保健药品销售额才不到 3000亿。今后保健药品、保健医疗服务的消费是一个新需要。统计数据表明,未来医疗保健服务的消费将占可能占到个人生活消费的 10% -20%。顺应这个契机,华氏也会把视角投入到保健品领域,特别是海洋生物制药研发和健康服务领域。
  第一桶金
  “创业首先要从周边挖掘优势资源,并且要尊重技术研究的支持。”
  水产养殖是戴信敏家乡仙游县的优势资源。福建地区也聚集了很多水产养殖的教学资源。大学时期,戴信敏选择了集美水产学院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顺利进入科协工作。上世纪 90年代中期,正值创业的黄金期,心怀商人梦想的戴信敏也等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正式创业的机会。
  于是,他下海了。
  作为渔业大县,仙游县在高峰期曾有两百多个水产养殖场。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戴信敏创办了福建省仙游县甲鱼养殖场。他的决定得到了老师和朋友们的支持。水产专业出身的他对养殖场的经营了如指掌:对于养殖场来说,疾病是最大的忧患;而养殖条件是保证水产品销售的基石。
  在创业的过程中,戴信敏十分看重知识型人才和技术创新的支撑。经过投石问路和虚心求教,高校和研究所的技术力量让他找到了控制风险的窍门。然而在创业的过程中,惠及他人的思想让戴信敏萌生了新念头。热爱水产研究的他联合农业部水产科学院淡水养殖水产中心,南京农业大学、上海水产大学、集美水产学院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共同创立了福建省第一家专业的水产疾病研究机构,为当地养殖户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一方面助力研究,为当地的养殖户服务;另一方面,戴信敏又将发现商机的目光转移到水产品的深加工领域。“毕竟水产养殖的不可控的因素比较多,相比之下,做水产品深加工,出口海外更有市场。”于是,戴信敏又创立了以烤鳗鱼为主的食品加工厂;考虑的饮食习惯和市场需求,将日本列为主要市场,还有少部分出口到欧美、韩国、俄罗斯等地区。
  戴信敏算了一笔账,“1997年一吨鳗鱼原料的价格大概 12万左右,一年大概出 3千吨、4千吨左右,产值一吨烤鳗鱼价格是 20万左右”。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让他从鳗鱼身上成功攫取了第一桶金。
  审时度势求转型
  “面对商海沉浮,转型是必经之路。”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