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上大学那段时期,Esprit是当时很多大学女生心目中的超级大牌,最疯狂的能为一件风衣两个月不吃肉。款式新颖、穿着时尚、面料考究,是当时大学众多粉丝们钟爱Esprit的原因。可逐渐地,很多曾经的Esprit控们在商场的Esprit专柜仔细挑选了一圈,却越来越有种“不知看什么好”的感觉。
比如Esprit一件普通款长袖针织衫,365元的标价让曾经的粉丝颇觉不值。因为差不多的品牌,ZARA样式更时尚,H&M种类更多,优衣库性价比更高。Esprit是跟不上流行,降不下价格。
曾经的时尚大牌日渐衰落
2012年位于上海中信泰富广场的Esprit旗舰店被报道关张撤柜,取而代之的是香港时装零售店I.T。Esprit中信泰富店面积达千余平方米,已在南京西路经营了12年,这家旗舰店2001年正式开业,开业之日,甚至邀请到张国荣、梅艳芳、林忆莲等大牌明星捧场,如今黯然离开,令许多忠实粉丝唏嘘不已。十年前,Esprit在不少当时的年轻人眼里是奢侈品牌,伴随着每况愈下的经营业绩和日益上涨的租金压力,是导致店面关张的重要原因。
一个品牌的衰落,资本市场往往是最直观的表现。Esprit母公司思捷环球盈利能力连续三年下滑,3年间股价跌幅超过90%,自2007年以来,Esprit股价已由最高位的130港元跌落到如今的13港元,市值由1700亿港元缩水到不足160亿港元。自上市以来股价连续上涨47倍的大牛股思捷环球(00330,HK)如今却面临被踢出蓝筹股的命运。根据思捷环球最新的盈利情况来看,思捷环球2012-2013财年将面临上市10年以来首次亏损,亏损额度将超过30亿港元。曾经的盈利能力可比肩国际一线品牌的思捷环球,今年出现了上市以来最差的业绩。
面对H&M、ZARA等新兴“快时尚”品牌近两年的快速扩张,一批曾经的时尚大牌们正遭遇集体“滑铁卢”,Esprit便是其中之一。
“Esprit本质上是个强大和有利润的品牌,但该品牌在过去数年逐渐失去灵魂,品牌的优良传统被忽略,顾客凝聚力正在流失。”思捷环球在财报中如此自我评价。
管理层动荡加速颓势来袭
Esprit品牌1968年诞生于美国旧金山,而真正将它全球化的却是中国人邢李源。
1972年,邢李源成为Esprit的代理商,成立了思捷远东有限公司,主要负责Esprit亚洲地区的业务,并将此部分业务和资产于1993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之后思捷远东陆续收购了Esprit在澳洲和欧洲的品牌管理权和业务,并在1996年买下Esprit美国63%的股权。1998年,公司在伦敦交易所上市。
1997年,思捷远东有限公司收购WTL持有的Esprit私有业务,公司更名为“思捷环球控股有限公司”。2002年,思捷环球收购剩余股权,Esprit成为全球统一管理运营的品牌。至此,Esprit搭建起其全球时尚服装帝国,成为全球时装领域优雅的舞者,引领着全球趋势。
然而,在这一切背后却隐藏着巨大危机,点燃这一危机的导火索恰是缔造者邢李源。从2003年开始,邢李源陆续减持思捷环球的股份,期内持股量由42%大幅减至1.79%。2008年,邢李源辞去思捷环球的所有职位,同年,思捷环球的财务总监、执行董事等不断辞职,一场人事风暴席卷思捷环球。随后,一直追捧思捷环球的一家美国基金也开始突击减持,Esprit的行业地位开始滑落。
而这一人事动荡风波并未就此平息,2011年12月,思捷环球首席财务长周福安宣布辞职,并于2012年6月初离开公司。2012年6月12日和13日晚间,思捷环球接连发布公告,宣布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范德施和董事会主席Hans-JoachimKorber辞职,董事会主席将由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柯清辉即日接任。
与管理层接连不断的持续动荡相伴而来的是经营业绩的不断下滑,持续下滑的市场业绩触发了众多投资者的不满,并倒逼公司进行战略转型。
衰落之谜
创始人离开固然对企业打击巨大,但一家成熟的企业难道会如此不堪一击吗?其实看似稳健的背后,由于业务、渠道和产品策略失败,才是最终引发Esprit的市场快速衰落的真正原因。
一直以来,Esprit的业务中心一直在欧洲市场。2007年,Esprit欧洲地区的销售占其全球业务的86%,直到2010年这个占比还在83%以上。正是基于此Esprit将亚太区和北美区都归并到了欧洲的行政级别之下,并形成了“made in China,sold in Europe”的模式。但严峻的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欧美债务危机的蔓延,欧洲市场需求相对受影响,且欧元的相对贬值也大幅拉低了Esprit的欧洲营业额,特别是在ZARA、H&M、C&A等快时尚品牌大行其道之时,Esprit的商业模式之殇日渐凸显。
定位偏差、缺乏时尚感以及对中国市场和需求的漠视也是引发Esprit危机的关键诱因。Esprit的定位仅仅是一个中产品牌,远没有形成奢侈品牌那样的传统和独特风格;而相比快时尚品牌,它的设计又太过单一,既没有办法领导时尚潮流,也很难符合不同区域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在服装市场重镇——中国市场,Esprit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发展相对迟缓,直到2011年,Esprit中国的销售额才占其全球销售的11%,其市场颓势也无法抵挡。
此外,Esprit渠道模式陈旧,不能快也不能大。从渠道角度看,如今Esprit的渠道模式仍然单一,以零售和批发为主,直营零售多依赖于商场。虽然也有少量大型旗舰店的设立,但多种零售业态的交叉反而给它带来了高昂管理成本,复制性较差。原本具有先发优势的Esprit受多业态、多子品牌运营方式的拖累,表现在零售店面上,己做不到上千平方米的“大店模式”,在供应链效率上也达不到“快时尚”要求。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