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铁面无私包青天

来源: 2022-09-05 04:09


  包拯(999年-1062年),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出任天长知县、端州等地。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徭薄赋、抑制贵戚权限等措施。
  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后调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后卒于位,谥号“孝肃”,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令其清官包公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名门出身 孝敬父母
  大宋王朝的第40个年头,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门望族诞生了一个胖小子,这个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来的一脉单传,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作为富贵人家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备至,他的童年幸福得像花儿一样。
  封建地主家庭子女要想显达于世,不外乎走上科举之路。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为当时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显然也在求取功名上。29岁那年,他中了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建昌县知县,按照如今说法,等于是江西永修县的“一把手”。
  然而,恋家的包拯舍不得离开父母,便奏请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边上班,于是他被改任为和州监税,等于在合肥邻近的和州市政府管钱粮税收。他回家报喜,结果爸妈既不愿意离开合肥的家业去适应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宝贝儿子独立门户。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独苗,索性把官给辞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包拯甘当“宅男”,这一当就是10年有余,二老离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结束,又在家里呆了两年。就在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开封府,他的《岳阳楼记》名贯天下,而此时,34岁的包拯还是个连官府大门都没进去的“老待业青年”。
  两年后,在乡亲邻居苦口婆心地劝说鼓励下,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包拯十几年呆在家里“虚度青春”,这在现代人眼中简直匪夷所思,而在当时却是寻常之事。
  清正廉明 打破潜规则
  包拯42岁时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一把手”。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个潜规则,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绝不要一块端砚。3年后,他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做到了“岁满不持一砚归”。
  不久,45岁的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虽然这个官职没有多少实权,但从此他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包拯来说,无疑找到了自己的发声平台。在官场崭露头角,包拯对国家的内政外交上提出过许多批评意见,其间,他还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并与对方使馆“二把手”舌战并成功赢回大宋面子。
  这其中,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的罪行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事实上,作为官场新秀,当时包拯只是上了一个并不为人关注的批评性的奏章。
  不畏王权 弹劾国丈
  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置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腐败争论不休。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主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他不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
  此后,包拯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
  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庠,其人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如同当今提的“庸官”、“不在状态”等概念。
  包拯越弹越牛,甚至六次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
  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事实上,皇帝只是缓兵之计,仅过了几个月又把这些要职委给“国丈”了。其实,君臣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包拯却非要让皇帝下不了台,继续弹劾,最终把仁宗给弄烦了,不再动张尧佐的职务。后来张贵妃又香消玉殒,这场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锯战总算平息了。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观点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