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昌:别拿话剧跟连续剧比

来源: 2024-04-03 16:50

  距离话剧《大宅门》开演两天的时候,全部16场演出5场被包场,其余11场的票除了少量高价票,几乎全部售罄。
  排练的时候郭宝昌老觉得这戏头尾没分量,不知道怎么把观众引入到这样一个叙述里面。后来他想起来他家老爷子留下的蜡烛台。那个烛台有130年了,就放在书架上,郭宝昌把它拿下来擦拭干净,看着它,那段白家老号荣辱兴衰的历史在他眼前徐徐展开……
  于是,话剧《大宅门》由郭宝昌亲自点燃这个蜡烛台开始,在整个剧中,他有六段旁白,最后一段就一句:拉闸了,各屋点灯。
  上世纪80年代初,郭宝昌和哥们儿聊天的时候,他们老要问大宅门的事儿,郭宝昌就给他们讲故事,讲老爷子有一个习惯,每到晚上12点,就要自己去拉闸,电灯不能点了,全院都得点蜡烛,没事儿你就吹灯睡觉。老爷子自己提个灯笼,两个听差的跟着,护院的拉着一条狼狗也在他后边,他在前边走,把七个院子全部都转一圈儿,一边走一边喊,“拉闸了”。五十年如一日。只是在总共拍了72集的连续剧《大宅门》里头,大宅门最后成了大杂院,白景琦每晚拉完闸都得遭一顿臭骂。而今大宅门的故事上了舞台,“观众千万别拿话剧跟连续剧比,根本不一样,没法对比。”郭宝昌说。
   BQ=《北京青年》周刊G=郭宝昌
  BQ:演出一开场是用蜡烛把舞台照亮?
  G:还没想好呢,我昨天晚上还想这事儿呢,我得跟照明师傅商量,至少点蜡烛的时候得单给我一束光吧。我从烛台来介绍,烛台本身就有130年的历史了,我觉得这个挺有分量。
  BQ:台上你是一个什么样的扮相?
  G:就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吧,也许牛仔服就上来了,也许长袍就上来了,也许唐装也许没事儿弄件西服就上来了。
  BQ:难得你亲自出山啊,听说还有斯琴高娃,请她出山困难吗?
  G:太不困难了,太愿意了。我们这几个哥们弟兄,只要一提到也没有一个不愿意的。可惜这次没法再给斯琴高娃单独加戏了,除非将来我单为二奶奶写一个戏,这都完全可以,她足够一个戏,从二奶奶生孩子开始,一直到她盘回老店,一直到她死,临死前不让九红带孝......她本人就够一个戏了。
  BQ:这一次做话剧,和当年拍《大宅门》电视剧时候相比,心境有什么变化吗?
  G:《大宅门》已经融入我的生活中了,所以不管现在怎么弄,“大宅门情结”不会变。其实《大宅门》这十几年也很坎坷,遇到很多这样那样的事,但是我始终坚守我对大宅门的认识。对大宅门的认识,我是经过了很复杂的一个过程的,最早写的时候是阶级斗争,企业就是个暴君,我把企业写得非常坏,像现在说的反革命一样,写受压迫的这些丫头,被企业蹂躏的女性,那会儿满脑子马列主义。后来我倒霉了,想法就不同了,那会儿写出的大宅门毫无生气,所有人都带着灰败的氛围,没有希望。真正认识大宅门是到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我到深圳,思想彻底解放了,开始重新认识大宅门,在我的作品完成以后,我对曾经想动摇我的人说,这么多年来我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不可能再动摇了。
  BQ:现在你对人物的理解是什么样呢?
  G:现在在舞台上呈现出的人物状态,就是我的理解。直到现在还是有人在批判,说我在唱挽歌、在怀旧,提出各种各样的否定,否定你的人,否定你的立场,否定你的人物。
  BQ:前一段《大宅门》获得了35部经典电视剧奖,你还去领奖了。
  G:那是北京台办的,中央台至今不表态,在中央台的30年优秀剧目中也没有《大宅门》。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但我绝不可能再动摇,现在我一上台讲话他们就怕我胡说八道,其实这次话剧《大宅门》我的画外音的原稿上,有一段就是说这个的,我说有人曾经否认我。
  BQ:说有人否认你?
  G:就是有人不喜欢(我的作品),但我说:不喜欢没用,老百姓喜欢。我说这个你不给奖没关系,老百姓给奖,我说你给了一百个奖,老百姓不喜欢,一钱不值,就这么回事儿。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观点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