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条的胡同里,有大黄狗,有白须白发的老人,还有高高的杆子上挂着一大串儿气球。这是西德尼·甘博拍下的,近一百年前的北京。
慢着,这不是气球,是晾晒的猪膀胱。
这场景真叫人觉得奇异。而在 1908年,18岁的西德尼·甘博第一次随着父母来到中国旅行时,也是这样被这东方的神秘色彩、出奇的贫穷、热情的中国人、混乱更迭的时代所深深吸引。
“我为她的贫穷而震惊,对她勤劳好客的儿女们留下深刻印象。那种感情,就像被一只东方的昆虫叮咬了一口。”甘博这样说。
而这只东方昆虫叮咬下的创口没有愈合,它促使甘博在读完普林斯顿大学本科并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社会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又再次回到中国。从 1917年到 1919年、1924年到 1927年及 193I年到 1932年,他三度来到中国,不停按动手上那台 Graflex相机。当他 1932年回国时,他积累了一整套价值无比的影像档案,包括 5000幅黑白照片,几百幅手工上色的玻璃幻灯片和 30卷16毫米电影胶片,记录了涵盖中国北部、中部、东部、西南和南部地区的城乡社会生活。
对于人的关注和悲悯,他拍下了通县鞋匠和满族贵夫人,拍下了掏粪工与等待施粥的孩子,乞丐和女子大学的学生,还有倒毙路旁的尸体和洪灾后的难民。在他看来,许多中国人生活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中,但却选择忍耐,他希望用社会调查找到解决的方案。
对于中国的好奇也促使他拍摄了中国的民俗风情,骡轿和纸扎的福特汽车、旧式和新式监狱、劳苦大众的住房和富裕人家的庭院、神龛和门神、婚礼和葬礼,他的镜头几乎涵盖了中国城镇和乡村中所有的手工业 ,为中国人的民间生活留下了极为生动的纪录。
他也拍下了自己旅居中国期间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1918年华北和天津的大洪水,紫禁城的停战和平庆典,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和 1925年 3月 20日在北京举办的孙中山葬礼。
华辰影像顾问曾璜先生说:甘博作为一位社会学者,摄影对于他的功用,更像一种调查的辅助手段,他的作品史料价值也高于艺术价值。
前不久,“一百年前的北京社会西德尼·甘博摄影图片展”在首都图书馆新馆展出,这百年前的照片由杜克大学图书馆收藏,它们有的令人惊奇和捧腹,但更多的时候,它们令人喟叹,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人们如何吃饭,如何远行,如何面对生老病死。甘博当年来到中国,是为了了解人类的生活和苦难,而借助这些照片,我们也了解了百年前国人的生活和苦难。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