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从南到北越过大巴山、秦岭,经西安来到韩城。清人范增祥有诗云:“关中文物最韩城。”而司马迁祠文物之盛,尤为韩城之冠。
司马迁祠墓位于韩城市芝川镇这块沉寂着神奇史实的宝地。在山脚仰视这座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祠墓建筑群,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东濒黄河,西枕梁山,山河映带,气势磅礴。
从东北坡脚层递而上,有一壮观的木牌坊,上高悬金字额书“汉太史司马祠”。听导游说,这是清代重修的建筑。据《水经注》记载:“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可见司马迁祠的修建,迄今至少已有1600余年。又据《韩城县志》记载:“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县令尹阳曾集芝川乡民修砌墓垣,建起寝宫和山门。”现在的山门和寝宫,就是宋代建筑的遗存。元明以来虽几经重修,仍保持着原有规模和古貌。
穿过牌坊,缓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又有一木牌坊,约建于明代以前,上书“高山仰止”四字。从这里迤逦而上,穿过山门和砖砌牌坊,抵达祠院。这里是司马迁祠的主体建筑。山门外砌有阶梯磴道,势极险峻。让人回味的是,阶梯刚好99级。牌坊上题额为“河山之阳”,出自《太史公自序》中“耕牧河山之阳”一语。
位于顶端的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门额上“太史祠”三字,笔体潇洒,苍劲有力。院中古柏参天,环境清幽。其祠院献殿为敞厅,是祭祀时供陈祭器、礼品与举行祀仪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正中塑有司马迁全身坐像,公衣兖弁,面貌雍容,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祠内碑石林立,多为宋、金、元、明、清各代碑记和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特别是其中郭沫若同志于1958年春为司马迁祠题诗碑记让人格外注目,诗云:“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铖,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郭老的诗对司马迁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
祠院后是司马迁墓,用青砖裹砌为圆形,周围嵌以八卦砖雕和金、清两代碑石,墓顶有古柏,枝干苍劲,犹如巨掌撑天,蛟龙擎云。明末李因笃曾有“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诗句,于绘景之中寄寓了对司马迁悲惨遭遇、坎坷一生的无限同情。墓前立一石碑,上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提“汉太史司马公墓”。
据记载,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约卒于昭帝始元年间(公元前86—80)。武帝时继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通晓天文、历法,主修《太初历》。司马迁以他在我国学术上的崇高地位和光辉建树令后人敬仰,让人们生发司马迁之名与大河永流、其祠墓可与龙门并古的感慨。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