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家堡南靠丹灶山,北对朝天马山,城墙北面为官圹溪,全堡占地173亩,平面基本呈方形,城墙以条石砌筑,厚2.5米,高3至4米,墙上三合土城垛高约1.5米,筑四个城门、城门上建有城楼。自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造至今历经400多年风雨,仍保存着完好的城墙、城门和大量的明代民居,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触摸岁月风烟深处
20年前,我曾历经艰苦跋山涉水来过这座古老的城堡,当时,它还默默无闻藏匿在漳浦县湖西畲族乡硕高山里。因为时间关系,匆匆忙只拍摄些图片就离开这座辗转迢递,交通不便的古堡。
20年后,福建沿海高速公路开通,行程愈发便捷与畅通,我应《旅游》编辑之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再度造访这个历经四百年风雨的城堡。
来赵家堡访古游玩必须要了解宋代历史。通过查阅历史书籍与资料,我们知道公元960年五代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一夜之间皇袍加身成为一代君主,进而统一了中国,开创了宋朝三百多年的基业。北宋时期京城汴州的繁华景象,我们从张择端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图》画卷中可见一斑,然而这一页很快被翻过。靖康之变,金兵攻陷汴京,徽、钦二帝和皇族全被俘虏北去,北宋就此灭亡。公元1127年赵构当上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皇帝。西湖的歌舞挡不住蒙古骑兵南下的铁蹄,南宋的皇帝们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往南方逃亡。
历史的悲剧最后落到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小皇帝赵昺头上。公元1278年,元将张弘范攻陷了南宋的最后一个陪都广东崖山,丞相陆秀夫抱着小皇帝投海殉国,整个大宋王朝便在呼啸的狂风和滔天骇浪中淡出历史舞台。然而与赵家堡有关的人物赵若和及其子孙的故事却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很少有人知道,在宋史的最后一页中,大将张世杰带领16艘船只夺港而出,这些船只很快又被风浪淹没了。可是几乎没人知道,其实有四艘船侥幸逃了出来。船上载着年仅13岁的闽冲王赵若和以及侍臣许达甫、黄材等。在逃出元军包围和风浪之后,顺着海流向北漂泊,希望能回到他的封地福州,再图恢复。但在厦门的浯屿一带再遇台风袭击,水尽粮绝,他们只好解散随从,趁夜色弃船上岸潜入太武山下,隐藏下来。直到元军不再搜捕南宋宗室,几经辗转他们才到漳浦县的佛昙隐姓埋名,改姓黄(取“黄”“皇”谐音)居住下来。
岁月匆匆,一转眼元朝统治结束了,世间成了明朝天下。传说赵氏改姓黄后,因与一家黄姓结婚而被人以同姓通婚罪告上“法庭”,赵氏遗裔这才不得不公开了秘藏的族谱予以“辩护”。明洪武十八年经朱元璋恩准,这些宋皇室的后裔获准恢复赵姓。
明万历二十年,赵若和的第九代孙,官至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等职的赵范在告老还乡后,觉得佛昙地处沿海地区,虽有大型土堡梅月楼,但常受海盗侵扰,极不安全,加上当地杨氏家族的忌恨,经常寻事挑衅,便决定把家迁往内地。他选中了漳浦县湖西盆地东南侧,依傍着硕高山,在这块宝地上大兴土木。这里青山环抱,远避海盗侵害和城市的纷扰,土地肥沃,树木繁茂,可以养老课子,可以聚族蓄众。
完璧归赵“完璧楼”
赵范首先建造了“完璧楼”,再筑城墙及府第。他的儿子赵义继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房舍和庙宇、园林。明崇祯十三年(1639年)赵义病逝。此后这座占地173亩,外城全长1082米、内墙长220米的古堡几乎没有再做过重大的修建而留存至今。
现今的赵家堡已被开发成为旅游景区了,但游人并不是很多。我依旧还像20年前从东门进入赵家堡。东门城门上青石门楣上四个字“硕高居胜”被油漆重新描画过。进入城内是一座新砌的土地庙,庙里供奉着土地公。在民间,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百姓奉为守护神,每座城门里均设有土地庙。赵家堡北门应当是正门,因为北门筑有瓮城,瓮城内建有真武庙和父子大夫坊,西门门楣石刻为“丹鼎钟祥”。
有意思的是,赵家堡尽管有四座城门,但惟独南门是低矮与不起眼的,如同虚设的南门是封闭的,很窄的瓮城的外门被石头封死,只留一条石缝。这个奇异的现象与赵家堡的历史有关:自从靖康之变被金军从汴州赶到江南,南宋皇帝就没有过舒心安定的日子,不久,又有元军大举进攻,一再追杀,他们就一再往南逃,直到被逼得走投无路,帝昺最终在广东崖山跳海自杀。虽然到了赵范、赵义的时候已是明代,身后早已没有了元兵的追杀声,但祖上的屈辱经历却仍使他们刻骨铭心。赵氏皇族的后代绝不再往南逃了,“往南”成了赵氏皇家后裔的一大忌讳,所以,南门就被彻底关闭了。有关这段历史我是在赵家堡从堡内赵氏后人那听说的。
顺着铺设整齐的石板路步入城内东南侧,即为赵范建造的内城,这里是赵家堡的中心所在。内城中心有楼,称“完璧楼”,其寓意是取“完璧归赵”之意。楼为三合土夯筑,正方形三层四合式,呈回字形,边长20米,其中三层隔墙,作大通间,以供城中壮丁守卫时住。楼前建对向的二层小楼,以楼后墙为内城墙。这是一幢闽西南的方形土楼与北方四合院相结合的建筑,同时更是一座军事城堡,设有射箭孔、观察哨、暗道、水井,排水沟包裹在又高又厚的坚实土墙里,12厘米的厚木板门有着防火攻装置。或许赵氏家族有过太多的逃难经历,或许是当年闽海倭害严重,或许……造就了他们过多的攻防心理。
瞻览赵范府第
从完璧楼出来自内城出来即可进入到城中主体建筑赵范府第的后部,府第位于全城的正中心,坐南朝北,四座同式建筑并列,每座由门厅、前厅、两庑天井、中堂、后楼组成,面宽五间,台梁木结构,硬山顶,并于府第两侧建三组厢房,府第前与城北墙之间有一半月形水池名为莲花池。莲池被一道长堤分成前后两池,立意仿北宋故都开封的潘杨二湖,府第左侧建有一石桥名为汴派桥,之所以将这座袖珍的拱桥取名为汴派桥,应该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开封拱形虹桥有关,桥以一券顶拱石桥与一平板石桥组成,可谓之机关算尽。
莲花水池的西侧是一小丘陵,丘陵高处布置了佛庙、聚佛宝塔、禹庙。聚佛宝塔塔高9.95米,又瘦又高的造型与汴京宋代铁塔很相似,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其高度是宋塔的十分之一。从来没有水灾之患山地上的赵家堡却造了一座禹庙,并摹刻了岣嵝碑立于庙侧。“岣嵝碑”全文77字,记载大禹治水功绩,这种高古的文字像甲骨文难以让今人识别,据讲全国同类碑记仅存3处。文献记载明代汴京也有禹庙,也有岣嵝碑。在岣嵝碑不远处有一“墨池”碑,高1.56米,宽0.68米,字高0.5米,宽0.45米,碑刻是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
庙四周有意识地保存一批原始状态的岩石与树木,岩石上有十几处石刻,看得出昔日这里应该是一处园林休闲区域。
这些景观无疑都是经过精心策划设计的,它均出自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之子赵公瑞之手。他在考察开封、杭州宋代两京建筑布局后,扩建外城,增加了不少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洗刷了世间的一切,府第后的不少房屋人走楼空,不少只剩残垣断壁了,堡内仅剩不多的居民都是赵氏后人,他们也多为老人、妇女和孩童,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昔日的繁华与衰败,骄傲与凄楚早已烟消云散了,但赵家堡所散发出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大宋王朝的兴衰和皇族后裔一代代割舍不断的旧梦!
TIPS
赵家堡在福建漳浦县畲乡湖西硕高山下,距漳州市区约56公里,是南宋末年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流亡避难隐居的一个古城堡,俗称赵家堡。赵家堡素有“五里三城”之称,其布局立意,处处仿照两宋故都。自驾可走同三高速公路赵家堡互通口出口沿公路直接可以到达,赵家堡现在门票为10元,古城里有村民农家乐餐馆。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