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尔羌之路 未完成的探险

来源: 2025-10-15 06:27


  塔里木河四源之一的叶尔羌河发源于新疆克什米尔北部的喀喇昆仑山口,汹涌的急流穿过昆仑山峡谷形成许多分支,灌溉着叶尔羌绿洲。从地理角度来看,桑株古道和克里阳山口道都属于叶尔羌之路,这两条道在赛图拉汇合后,穿越喀喇昆仑山口和克什米尔地区抵达印度拉达克。
  克里阳,突如其来的绿洲
  在桑株古道的考察后,我和伙伴们把目标投向了叶尔羌之路,但在制定考察方案时,发现这条路除了在《未完成的探险》一书中有少量的描述外,再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但凭借以往穿越昆仑古道的经验和我们的探险热情,大家还是决定去走走这条尘封了近一个世纪的古道。
  经过3天的奔波,一行7人从乌鲁木齐来到了皮山县,这是穿越叶尔羌之路的大本营。由于古道所经之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皮山县对进入古道人员严加管理,不经许可别说进入古道,就连克里阳乡都进不去。好在我们的考察方案早在两个月前上报了县委。
  7月29日一早,探险队离开了皮山县。在我们的面前,一条弯曲的柏油公路伸向昆仑山的深处,消失在一片苍茫之中。穿过炎热的戈壁和无数座低矮的山丘,渐渐地远离了塔克拉玛干的炎热,空气中明显增添了不少凉意。车行驶60多公里后,一大片绿洲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一会儿驶进了林荫小道,两旁的古杏树上挂满了黄里透红的杏子,花儿盛开的田野,炊烟袅袅的屋舍,我们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这就是克里阳,一个深藏于昆仑山中的古老绿洲。
  历史上叶尔羌之路的起点在克里阳绿洲。突如其来的美景,令我们兴奋不已。停下车,从路边的树上顺手摘下几个杏子,边吃边向一片黄色的花海走去。这里的杏子和康克尔乡的一样,昆仑山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它们不同凡响的品质:个大、味甜、汁液多,制成的杏干个大肉厚,是新疆最好的杏干。
  在花草丛中,只见几个可爱的维吾尔小姑娘,一手兜着裙子,一手灵巧地采摘花瓣放入裙兜。生活在这片生生不息的绿洲里,孩子们有一种置身世外的质朴和憨厚,昆仑山包容了她们,相信她们长大后也会拥有昆仑山一样包容一切的品格。
  这片黄色的花海,是克里阳乡近年来广为种植的一种经济作物——昆仑雪菊。由于它原产地在位于新疆喀喇昆仑山北麓克里阳山区100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所以也叫克里阳雪菊,当地的维吾尔人称为“古丽恰尔”。
  在通往乡政府的路上,一排排错落排列的白杨树、杏树和桃树见缝插针地分布在房前屋后。正午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向金色的花海,留下斑驳的荫影,映衬着古老村落午后的憩息与宁静。
  被“关”进最破的吉普车里,进入阿克硝村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随着人口的增长,克里阳绿洲也向南延伸,在克里阳乡以南10公里的地方,1984年成立了脑尔巴提塔吉克民族乡。辖康阿孜村、阿克硝村、布琼村,人口不足1000人。
  脑尔巴提是个清静的小绿洲,没有集市,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乡政府的大院里也空空荡荡,似乎没人上班,小苏带我们直接去了办公区后面的宿舍,在乡长家里找到了他。在乡长的帮助下,我们租了一部吉普车和一辆拖拉机,租金不菲,从乡政府到阿克硝村,也就18公里山路,每辆车租金少了500元不干。
  阿克硝村深藏昆仑深处,以前是全乡唯一不通车的小村落。两年前为了解决交通问题,乡政府出资用推土机推出了一条仅供拖拉机进入的便道。老刘和小苏随行李坐上了拖拉机,我和其他四个队员挤进一辆破旧不堪的北京牌吉普车里。这个车是我有生以来所见最破的车,后车门都锁不上,只见驾驶员熟练地用早已备好的铁丝把车门拴住。
  吉普车吼叫着沿着山谷向上攀爬,越过碎石覆盖的沙地,扬起的尘土呛得人透不过气来。河道越来越窄,在克里阳看到的浑浊的河水变成了清澈的溪流。这里山高谷深,车道在河谷一侧的峭壁上向上延伸,毫不夸张地说,小道只有一车宽,一侧的车轮不时地与峭壁相撞,而另一侧的轮子有一半悬空在道外。我们被“囚禁”在车里,望着一侧上百米深的河谷,紧张得都不敢出声。炎热、紧张,不一会儿汗水浸透了衣衫,满面灰尘的脸上也流下了道道汗迹。当时我真后悔坐车,不就18公里路吗,走过来也就半天时间。
  两个小时后,终于看到了特林克勒笔下的乌鲁克小绿洲,这也是如今的阿克硝村。一路的尘土和光秃的群山,翠绿的白杨树在阳光的沐浴下显得格外的抢眼,此刻终于可以舒口气了。半个小时后拖拉机也到了,老刘和小苏浑身是土,见了我们第一句话就说:“要命的路呀,吓得我们差点从拖拉机上跳下去。”
  阿克硝村海拔2700米,南与巴基斯坦国接壤,边境线长100多公里,东接皮山县康克尔柯克孜民族乡,地理位置特殊,四周被昆仑山环绕。目前有51户169人,主要是塔吉克族。当年特林克勒经过此地时,这里还是一个几乎荒无人烟的小绿洲。由于交通不便,阿克硝村极其萧条,村委会的房屋年久失修,院落里长满了杂草,一看就知道很久没人光顾了。全村虽说有一百多口人,但除了妇女和老人外,几乎看不到年轻人,据说年轻人都进山放羊或出山打工去了。这里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以往探险队每到一个偏僻的村落,好奇的人们会把我们团团围住,而在阿克硝村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失望之感油然而生。心想,在这能找到向导,能租到毛驴吗?
  我们一行孤零零地站在村委会门前,顺着一条狭窄的街道望去,一位老奶奶站在自家院落的门口静静地看着我们。别无选择,先住在老奶奶家再说,也不知主人是否愿意,我们一行扛着行李直奔老奶奶家。
  老奶奶虽然不会说汉话,但从她那慈祥可亲的神态上可以看出,她很高兴让我们住在她家。阿克硝村是塔吉克人居住的村落,这里和大多数昆仑山深处的村落一样,人均耕地很少,而且产量很低,收入来源主要靠放牧。老奶奶家生活非常贫寒,两件土坯房子内除了被褥和一张炕桌外,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我们也是有备而来,给主人带来了挂面、大米和各种蔬菜,这些都是山里人很难见到的。等到准备做晚饭时我们又犯难了,主人家院落里虽有个炉灶,但柴火少得可怜。在昆仑山深处,没有煤,荒芜的群山也没有一棵树木,取暖和烧饭的柴火极其稀少,除了能从门前屋后的杨树上取得一点树枝外,有钱的家庭都到山外买柴火。我们不忍心用主人家的柴火,便用自带的瓦斯罐烧了点热水。

根据您访问的内容,您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成长网 > 品牌

显示全文